多地上线体重管理门诊,减重的真相:不只是“少吃多动”
创始人
2025-11-24 14:47:15

今年3月起,北京协和、湘雅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指示牌上,出现了一个此前并不常见的科室:体重管理门诊。

体重管理,顾名思义,是通过对饮食结构、代谢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因此,体重管理门诊主要由临床营养、内分泌、中医等科室的专家共同参与。

医院之所以集中开设减重门诊,源于2024年国家卫健委启动的《体重管理指导行动》。这是我国首次以全国性框架明确体重管理的服务体系、干预路径和流程规范,并推动具备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专门科室。正因如此,2024年也被视为我国的“减重元年”。

其实,我国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减重门诊,也在减重机制的前沿研究上持续加码。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备受关注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国内科研团队也同步推进其本土化研发,推出了全球首个GCG/GLP-1双激动剂玛仕度肽。

但从机制与体验感来看,GLP-1的局限性已逐渐显露。它会影响呕吐中枢相关区域,容易带来恶心、反胃等不适感;而它依赖延缓胃排空实现减重,一旦停药,食欲会迅速恢复,体重也更容易反弹。对于需要长期管理体重的人群而言,GLP-1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为寻找适合长期管理的方案,科研探索的重心也逐渐转向肠道微生态。它通过益生菌直接调控肠道端的吸收与代谢,更符合减重人群的实际需求。在这一方向中,AKK菌因“减少吸收+促进代谢”的多重机制,被视为最具希望的研究对象。

对于超重肥胖率已经突破50%的中国而言,这种技术更新有望覆盖更大规模的人群。

一、超重成为常态,减重方式却没跟上时代?

我国的肥胖问题是短暂却严峻的。十几年前,营养不良仍是我国主要的健康负担,肥胖被视为“富人病”。而如今,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公共健康隐患之一。据卫健委预测,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升至70.5%。

随之而来的是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大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患病范围不断扩大。按照现有趋势推算,2030年与肥胖相关的医疗负担将达到4180亿元。可以看出,中国的体重管理已经走到需要加速调整的关键点。

传统的减重方式主要包括三类: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饮食,增加运动;服用药物抑制食欲;手术缩小胃容量。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做法在不同人群中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依赖“减少摄入”达到减重目的。可当体重管理从短期尝试变成长期需求时,这一路径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指出,长期降低摄入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易快速回升,也就是所谓的反弹。

目前已在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便是典型例子。它通过模拟GLP-1激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从而降低摄入量。但由于未能改变代谢环节,研究显示约有一半的使用者在停药半年内回到原始体重。

而手术虽然干预力度更强,但因其不可逆性且费用高昂,难以覆盖规模庞大的超重与轻度肥胖人群。

也正因此,行业开始把关注点转向更基本的生理机制,尤其是提升能量消耗环节,以期找到更稳定、更适合长期维持的解决方案。

二、减重的分界线:从“控制摄入”到“改变吸收与代谢”

体重上涨的本质是长期能量摄入>能量消耗,但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吸收变得越来越轻松,外卖、高精加工饮食让能量过剩成为常态,使得减重必须从“减少吸收+促进代谢”协同发力,从而制造热量缺口。

过去,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饮食上,而现代研究认为,真正决定能量缺口的是肠道。这里承担着超九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参与脂肪储存、血糖调节以及脑-肠轴等关键代谢过程,因此被视为人体的代谢调控中心。可以说,肠道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身体的代谢情况。

而肠道菌群作为肠道的常住居民,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们熟悉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就主要负责维持肠道环境与代谢基础的平衡。

近年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AKK菌在减少能量吸收、改善代谢效率上表现突出,被研究者称为肠道中的“全能管家”。

作为维护肠粘膜屏障的重要菌株,AKK菌以肠黏液为食,但同时又能刺激肠上皮细胞分泌新的黏液,使黏膜层厚度提升20%-30%。

而屏障结构更稳固,肠道通透性随之降低,脂多糖进入血液的机会减少,低度炎症被明显抑制,胰岛素敏感性也因此得到改善,从结构层面降低了炎症驱动的异常吸收。

除了减少吸收,AKK菌还会分泌一种名为Amucin的小分子肽,可激活棕色脂肪组织中的UCP1基因。UCP1是脂肪“产热消耗”的关键开关,一旦被启动,脂肪会主动被转化为热量并加速燃烧,有助于提升整体代谢效率。

后续的人体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机制的可行性。比利时鲁汶大学Patrice D. Cani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临床试验中,对40名超重人群进行为期3个月的AKK补充干预,结果显示:参与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42%,血脂下降6.6%,总胆固醇下降8.7%。

从减少吸收到提升代谢,再到推动脂肪的最终消耗,AKK菌的作用链路几乎贯穿了体重管理的核心环节。

随着AKK菌的潜力不断被验证,国际市场的相关布局也在加速展开。欧美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包括荷兰皇家帝斯曼、瑞典普诺碧等,已将AKK纳入战略版图;在亚洲市场,善恩泰、仙乐健康等企业的AKK原料已经通过GRAS认证,也有企业尝试将AKK应用膳食补充剂,例如TimeShop的肠倍轻,采用AKK与三丁酸甘油酯,日本博奥真的肠益维,采用AKK与AKG、亚精胺等物质复配,宣称不仅能提升代谢效率,还可以减缓老化。

三、聚光灯下的AKK菌,正成为中国减重的新选择

从人群基础到饮食结构,中国的肥胖成因与欧美截然不同,也让AKK菌这一方向在国内的讨论中呈现出更强的针对性。

多项研究显示,我国人体内的AKK菌丰度长期处于相对偏低水平,仅48.8%,显著低于欧美74%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在黏膜屏障、炎症控制与能量吸收等关键环节上,中国人群有更大的改善空间。而当肥胖规模不断扩大时,AKK菌的作用也随之更加突出。

而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也在无形中强化了AKK菌的优势。以精制碳水与高温烹饪为主的中式饮食,更易造成屏障压力与代谢负担。而AKK菌分泌的Amuc-1100蛋白可激活TLR2通路,促进黏液层加厚,从源头减少这类饮食模式下的过度吸收。

面对庞大的减重需求,手术与药物干预在成本上存在不少压力。相比之下,成本结构更可控、适合持续调节的肠道菌群路径,自然获得了更多关注。

与此同时,国内科研也在推进本土化探索。已有团队从江苏如皋百岁老人肠道中分离出国产AKK菌株,为未来在人群适应性和长期干预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基础。随着菌株来源和产业链逐步成熟,微生态干预在中国走向应用场景也具有了更现实的可能性。

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以AKK为代表的关键菌株正在成为中国体重管理讨论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从“看见机会”到“看清边界”

近一年来,AKK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热度正快速上升。天猫、京东等平台数据显示,带有“AKK菌”标签的益生菌产品销售额从1月的600万元增长到6月的2300万元,增幅达到283%。

但在热度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乱象。一些产品在菌株来源、活性稳定性、有效剂量等关键环节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使得外界难以判断其质量差异;甚至部分新技术仍处在早期阶段,但已经被包装成完整方案提前进入市场。

正因如此,行业内部出现了更多关于规范化的讨论。菌株备案体系、功效验证要求等逐步被提上议程,一些科研机构也在尝试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与应用的评价框架。中国需要的不再是一堆新概念,而是建立起一套经得起长期检验的减重体系。

从以“少吃”为核心的单点式干预,到关注代谢与微生态的机制化干预,中国的体重管理正在经历一次真正的更新换代。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体重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吃进去多少,更与吸收和代谢的状态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认知变化中,一套长期、可持续性的体重管理体系正在形成雏形。以AKK为代表的肠道菌群干预,能够在“减少吸收、改善代谢、稳定体重”这一链路中提供更深入、更精准的干预。对于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中国而言,这套减重方案为庞大的减重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未来,随着对AKK菌等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中国的减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人实现健康减重的目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儿童面膜热销,谁在刻意制造孩子... (来源:上观新闻)当一款印着卡通图案的粉色面膜被轻轻敷在5岁女孩脸上,她的母亲按下快门,将这一幕分享...
现货白银价格单日涨超5% 突破... 财联社11月29日讯(编辑 赵昊)周五(11月28日)纽约时段,现货白银价格一度涨超5.5%最高报每...
一土耳其油轮爆炸起火 暂无人员... 转自:财联社【一土耳其油轮爆炸起火 暂无人员伤亡】财联社11月29日电,一艘土耳其油轮“凯罗斯”号在...
世贸组织: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当地时间28日,世贸组织发布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2025年上半年货物贸易...
王毅会见英国首相国家安全事务顾... 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鲍威尔。王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