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伦贝尔的林海雪原到阿拉善的戈壁荒漠,从繁忙的工业重镇到偏远的牧户毡房……“十四五”期间,一场关乎数字未来的变革正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悄然发生。内蒙古信息通信业跨越地域阻隔搭建“网络通途”,不仅让草原儿女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便捷服务,更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数字动能。
从“信号盲区”到“全域覆盖”
筑牢草原数字底座
“以前在草原上放羊,手机经常没信号,联系家人、查看天气都费劲。现在好了,5G信号跟着羊群走,还能通过手机APP看牧场的实时监控,省心多了!”牧民的感慨,道出了内蒙古通信基础设施的巨大变迁。
“十四五”期间,一场聚焦边疆、牧区、林区等重点区域的通信覆盖“攻坚战”打响。五年来,内蒙古信息通信业通过全力推进5G和千兆光网规模部署,持续优化5G网络等措施,在草原深处、边境沿线搭建起坚实的通信网络。截至今年7月,内蒙古全区通信基站达23.94万个,光缆线路总长207.61万公里,已实现乡镇以上区域4G/5G及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11672个行政村宽带通达率达100%,大兴安岭林区重点区域通信公网覆盖率提升至60%左右,工业园区5G覆盖率达100%;20个边境旗(市、区)下辖行政村通移动网络比例达98.4%,20户以上人口聚居区通移动网络比例达99.2%,边境管理及贸易单位通移动网络比例达92%,3A及以上景区通移动网络比例达100%,沿边国省道、边防道路沿线移动网络覆盖率达79%;10G PON端口达65.36万个,千兆以上宽带用户达314.01万户,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通辽五市获评“千兆城市”,远在额济纳旗等偏远地区的牧户,也彻底告别了“通信靠吼”的时代……这些数据背后,是内蒙古信息通信业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所做的不懈努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已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直达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60T;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从建成时的600G扩容至1800G,流量疏导能力大幅提升,保障了全区网间通信畅通。同时,内蒙古加速建设呼包鄂乌—京津冀—长三角“2·5·20”时延圈,全面建成与全国其他算力枢纽节点间的400G高速光传输网络,实现和林格尔集群到呼包鄂乌核心机房时延2ms以内、到京津冀枢纽核心城市5ms以内、到长三角枢纽15ms以内、到粤港澳及成渝枢纽20ms以内。
此外,内蒙古信息通信业还积极支撑数字新基建,相继建成呼和浩特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林格尔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及中俄、中蒙跨境陆缆等一批关键设施,夯实了区域通信保障根基,为全国算力需求提供了“草原算力”支撑。
从“基础保障”到“精准贴心”
数字温暖草原百姓
“以前交话费、办业务要骑着摩托车跑几十公里到旗里的营业厅。现在在家用手机点几下就能办,还能视频连线客服咨询,对我们老年人太友好了!”老人通过“银龄数字课堂”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办理通信业务,正是内蒙古通信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信息通信业坚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导向,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务实举措,显著提升了信息通信服务民生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暖心服务跨越“数字鸿沟”。行业聚焦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多项暖心服务,全区1700余个通信营业厅设立助老助残专属服务台席,配备蒙汉双语服务人员,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线上服务同步升级,全面开通老年专线,实现一键直联人工客服,网上营业厅、手机APP均增加字体放大、语音朗读等功能,让特殊群体“用网无障碍”;全区开展“银龄数字课堂”活动超1.5万场,培训老年人17万人次,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此外,大力推广设立“爱心服务站”,提供助老产品体验、反诈宣传及智能手机操作指导等服务,同时面向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饮水、便民用品等,积极传递社会温暖与正能量。
积极赋能乡村振兴与营商环境优化。在乌兰察布市等地开展“5G+智慧农业”培训,助力农户依托手机实现大棚温湿度监测与精准种植;“牧区电商服务站”覆盖锡林郭勒盟所有苏木乡镇,帮助牧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畜产品,通信网络成为牧民增收的“致富网”。同时,保持中小微企业提速降费政策的稳定性,针对全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差异化、符合特定需求的专属资费方案,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全区增值电信业务持证企业数量达4402家,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和码号资源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真正做到服务直达、零距离助企。
从“产业支撑”到“融合引领”
激活草原经济新动能
走进包头稀土高新区的一家稀土企业,车间里看不到密集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无人运输车、智能机械臂等,5G网络实时传输着生产数据,管理人员在中控室就能监控整个生产流程——这是内蒙古通信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生动场景。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信息通信业依托优质的通信网络,推动实数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注入新活力。5G融合应用已在内蒙古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在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电厂等项目中广泛应用。在位于呼伦贝尔市的内蒙古伊敏露天矿场,依托内蒙古移动5G-A网络技术的全球首个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投入编组运营,推动煤矿开采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在鄂尔多斯市,内蒙古电信与国电内蒙古东胜热电有限公司打造了国内首个全覆盖、全应用业务示范的5G+智慧火电厂。
今年,内蒙古持续增强5G规模应用的产业支撑力、网络服务力和生态协同力。呼和浩特首创“5G RedCap+视觉感知”方案,构建“行业交管”感知体系,“智慧交管”平台依托首府“5G+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以多项核心应用功能为城市交通赋能,比如绿波出行功能,能够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交通信号,让市民开车时只要保持合适车速,就能在多个路口连续遇到绿灯,一路畅行。“智慧交管”平台启用后,呼和浩特交通拥堵情况明显改善,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以上、主干线通行效率提升10%以上、区域通行效率提升3%以上。
截至目前,内蒙古全区基础电信企业5G应用项目签约总数超1.3万个,累计10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项目库,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5个项目入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信息通信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网络覆盖从“有”到“优”,服务民生从“便”到“暖”,产业赋能从“助”到“领”。站在新的起点,随着“数字内蒙古”建设的深入推进,通信网络将如同草原上的“数字河流”,滋养民生福祉,灌溉经济发展,助力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上一篇:别让算法替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