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新动能澎湃,青岛城市能级持续跃升
向新——
一颗不足指甲盖大小的AI芯片,能让商用空调节能30%。
这枚端侧AI芯片,诞生在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孵化的青岛银河边缘科技有限公司,是从芯片定义到场景落地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高性能“中国芯”。它传递着这座城市“十四五”期间加力布局“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实努力。
向绿——
一座117米高的现代化建筑,东西南三面身披一体化光伏幕墙,就像穿上了一件“发电外套”,为大楼提供25%左右的绿色能源,一年减少碳排放近500吨。
这是坐落在松岭路的特来电总部基地大楼。除光伏发电外,大楼还通过梯次储能系统及新能源汽车放电,实现100%绿能替代。一座搭载全新供能体系的建筑,是青岛向绿色转型的又一次超前探索。
“十四五”期间,向新、向绿是青岛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关键词。
“双碳”战略提出后,山东被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青岛则担纲“强龙头”。五年间,青岛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经济大市使命担当,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于2024年达到1.67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额分别突破6500亿元和9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8%,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
在向新、向绿的加速布局中,青岛正在实现城市发展新的能级跃升。
创新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这五年的跃升,是城市经济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为支撑的更具质量的稳健增长。
创新是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进阶的必由之路。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飞猛进,这座城市基于自身禀赋精准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超前布局1批未来产业,“卡位”40个产业细分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更多产业龙头向青岛集聚。
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京东方青岛基地,47条生产线火热运转,项目满产可实现年产中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1.5亿片。项目所在的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2024年实现营收超500亿元。
2021年开工建设,2022年建成投产,2024年整车产量1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9.27万辆……如今的奇瑞青岛基地,1分钟可下线一台定制整车。高效智造的生产线背后,是青岛布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仅奇瑞青岛基地所在的即墨区就已集聚各类汽车零部件企业400余家。
本土龙头海尔在上合示范区投资130亿元,建设了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规划8家整机工厂,达产后预计年产量2600万台,如今已陆续投产多个项目,不仅带动胶州集聚了30余家产业链企业,还吸引了华为云等数字经济龙头落子区域数据中心。
每一个龙头,都牵动着一个产业集群。截至目前,青岛已有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仪器仪表和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也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六位。
在这一“创新”特质突出的产业体系下,更完备的产业创新生态在青岛形成。
一组描摹城市创新生态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分别达到8628家、97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3%以上,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16家、85家。
其中,不乏高能级创新平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先后落地青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二期主体完工,北方地区唯一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建成招生、“中国康湾”建设全面启动。
青岛还在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年均增速高于服务业增加值1.5个百分点,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绿色转型深入城市肌理
这五年的跃升,是一座城市绿色发展底色愈加浓厚的深刻转型。
在鳌山湾的海面上,一片全新的“绿色海洋”正在葳蕤生长。这里是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现场,海面上的光伏板将来自太阳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绿色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
今年5月,项目实现首批并网发电,为青岛带来海上新能源并网“零”的突破。截至9月,项目累计发电量已突破908.52万度,可满足约1万户家庭整个夏季的用电需求。项目建成后还将探索渔光互补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十四五”时期,青岛新能源装机一直保持近30%的高速增长。截至9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6万千瓦,占比从“十三五”末的40%提升至60.5%,贡献了“十四五”以来青岛71%的新增电力装机容量,超额完成新能源倍增计划。
不仅如此,青岛还启动了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立下“打造千万千瓦级装机海上新能源基地、推进千亿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链”的目标,吸引东方电气、三峡集团等龙头企业频频落子。
在这座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青岛逐绿前行的探索还发生在更多领域。
青岛不断解锁“氢”装出行新场景。在航运业脱碳的大势下,青岛港启动建设氢能港口,探索绿氨、绿甲醇绿色航运燃料服务能力。青岛炼化正在布局“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为真情巴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等青岛氢能示范场景提供自产燃料电池氢突破1000吨。在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青岛市氢能产业园投放的氢能共享单车,成为绿色出行新选择。
让制造更“绿”。青岛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为0.24吨/万元,居全省首位。
让住居更“绿”。青岛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绿色建筑960.74万平方米,发展质量和规模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青岛努力让市民享有更多的蓝天、碧水、净土,标准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分别改善16.1%和19.7%,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持续擦亮“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亮丽城市名片。
城市能级全方位跃迁
这五年的跃升,是青岛城市资源配置能力、要素承载能力、服务功能愈发强劲的全面升级。
过去五年,全球创新版图如同动态拼图般快速重组。作为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站在开放前沿的青岛发挥门户枢纽作用,努力成长为网络中的超级节点,更高效地链接和配置全球资源。
青岛以高能级开放平台为支点,推动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影响力持续提升,探索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等改革事项落地,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空港综合保税区,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抢抓更高水平开放新机遇,吸引了阿斯利康、益海嘉里、路易达孚等跨国企业持续加码投资。
将青岛置之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来看,青岛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过去五年,青岛持续畅通沿黄陆海大通道,牵头形成黄河流域“9+1”城市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着力构建黄河流域与世界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黄金通道”,服务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青岛港是青岛联通内外的重要支点。对内,青岛港把“出海口”搬到了黄河流域城市“家门口”,截至2024年底,在主要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内陆港51个,海铁联运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对外,青岛港集装箱外贸航线增至230条,航线数量位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日益繁忙的港口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贸易、航运、港产城融合等领域资源汇聚青岛,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起势。
以山东13.7%的面积贡献了20%的GDP——自2023年获批以来,青岛都市圈持续加深同城化,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在青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成网,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明董高速等关键通道建成,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200公里、高速公路超1500公里;产业协同聚链集群,集聚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公共服务一体化释放红利,率先落地321项全省通办事项,社保卡应用拓展至31个场景,医疗检验结果跨市互认,胶东海洋童玩季、半岛自驾游、齐鲁邮轮季等文旅IP精彩纷呈,打破行政边界的“同城生活”正在走向都市圈居民的日常。
“十四五”的五年,是青岛产业格局转型升级的五年,是城市经济版图有机重塑的五年。乘风破浪,站上新的起点,这座城市将开始更壮阔的远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青岛日报2025年11月24日1版责任编辑:程雪涵
上一篇:开展巡回审判筑牢生态屏障
下一篇: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