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同心,青春同行——十五运志愿者见证粤港澳同心向未来
创始人
2025-11-24 06:47:11

转自:中国青年报

比赛结束后,深圳市光明区国际马术中心,卢彦询和其他马术项目志愿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澳门的银河综艺馆内人声鼎沸,欢呼与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波涌起。明亮的灯光下,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来自各地的乒乓球迷挥舞着旗帜,目光紧盯着赛场中央那枚白色小球。

  作为本届全运会的“小海豚”,澳门大学的谢欣恩每天都很期待再次回到澳门银河综艺馆,为观众提供场地指引服务,并为现场有需要的观众提供答疑解惑等帮助。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十足的耐心。不仅要将每个出入口、功能区的位置烂熟于心,还常常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需要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间来回切换。

  全运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第十五届全运会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行,由广州市承办开幕式、深圳市承办闭幕式,这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不仅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顶尖运动员、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也集结了一大批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大学生志愿者。

以青春之名,赴志愿之约

  作为内地的大学生,卢彦询与全运会志愿服务的羁绊,早已在年少时悄然扎根。2011年深圳大运会期间,深圳龙岗街头随处可见的“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标语,工地围挡上绚烂的赛事海报,还有城市因这场盛会而焕发出的蓬勃活力,都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参与国家级体育盛会”的种子。

  从北京奥运会到杭州亚运会,镜头里志愿者闪闪发光的身影,更让她笃定“成为志愿者是件超酷的事”。卢彦询是广东汕头人,从小在深圳长大,目前就读于中山大学。在本届全运会中,她担任马术项目的学生志愿者领队。

  “能参与全运会这样的国家级体育盛会,对澳门青年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我想亲身感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生长于澳门的谢欣恩,谈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时,眼里满是热忱。

  这份决心背后,也蕴藏着家人的温暖支撑。“我妈妈年轻时参加过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志愿服务,所以她特别鼓励我报名,还跟我分享了当年的经历和经验。”家人的支持让她更坚定了信念,“我们全家都喜欢乒乓球,能在家门口为这场盛会服务,我们都特别开心。”

  就读于中山大学的甄永森,是一名香港籍学生。在他心中,能够成为“小海豚”中的一员,是多年志愿初心的自然延续,更是以行动回馈社会的又一次坚定奔赴。早在新冠疫情期间,他看着无数志愿者奔走在防疫一线,逐渐了解到服务社会的意义。

  他曾连续三年参加义教活动,收到小朋友赠送的表达谢意的画作;还曾在广州马拉松赛事中服务,收到跑者们一声声真挚的“谢谢”。这些让他愈发坚定了回馈社会的信念。这次全运会中,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助力开幕式圆满精彩举行。

  甄永森所在的中山大学为本届全运会选派了90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包括 30名香港籍学生、6名澳门籍学生及3名台湾籍学生,海峡两岸及港澳青年学子携手以青春之力为盛会护航。

  在澳门,不仅有当地的大学生,也有在澳读书的内地大学生参与十五运的志愿服务。“一直盼着能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借着这次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全运会的机会,终于圆了梦!”

  来自吉林的曹狄薇,就读于澳门城市大学。怀着对大型赛事的向往,她以礼宾接待志愿者的身份,走进了十五运的赛场。在接待岗位上,她认真核对名单、检查房间物资、引导VIP嘉宾入场,每一个细节都做得一丝不苟。

  让曹狄薇感到格外暖心的,是小组别样的凝聚力,“我们组人不多,大家像并肩作战的朋友。今天你多分担一点,明天我多扛一份,大家互相搭把手。”

汇三地之力,筑湾区之梦

  体育,是粤港澳三地之间最柔软的连接。

  “当广东、香港、澳门的运动员们手举旗帜,一起走进场馆时,现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站在看台区旁,眼眶一下子就热了。”甄永森感慨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余年,这是第一次以东道主的身份共办全运会,“能亲眼见证这个历史性时刻,看着‘三地同心’从口号变成眼前的画面,那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是之前任何志愿服务经历中都没有过的。”

  随处可见的赛事海报、街头各种运动造型的吉祥物、耳熟能详的“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口号……作为粤港澳三地协同办赛的见证者,谢欣恩坦言,大家就像全运会的守护者,虽然在不同赛区,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这种同心同向的感觉特别有力量。“我们在比赛服务的间隙,偶尔在网络上刷视频看到其他赛区的小伙伴,跟我们穿着一样的衣服,隔着屏幕能体会到,大家虽是在不同的岗位服务,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共同奋斗。”

  贯穿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赛中,运动员穿越港珠澳大桥、无缝衔接三地赛段的画面,让曹狄薇直观感受到“三地相连、同心同行”的力量。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些赛事中大家会为每一次得分而欢呼,这种不分地域、共同为赛事热血沸腾的体验,让她深刻意识到“三地青年本就是一个整体”。

  在跨区域协作的过程中,最让卢彦询动容的莫过于和港澳的伙伴们一起并肩作战。服务马术项目时,由于港澳地区赛马运动历史悠久,相关文化更为普及,一些港澳志愿者伙伴对马术礼仪、赛事规则的理解往往更细致。港澳同学常常为她答疑解惑,大家也会聚在一起交流彼此间有趣的事物。

  跨区域的相处,也让三地青年感受到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乐趣。

  “方言是不同地域最大的趣事。”卢彦询笑道,“澳门伙伴会教我们地道的问候语,香港同学则会分享有趣的词汇差异。不同方言的‘加油’,不同版本的‘为你更精彩’,有时会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起初因语言差异,我和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的老师沟通时总有些生涩,但是大家都会努力理解对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学会了简单的粤语。”曹狄薇分享道,“并且他们会给我推荐不少澳门的特色小吃,我感觉这不仅是一场志愿服务,更是一次跨地域交朋友的好契机。”

扬成长之帆,谱未来新篇

  十五运的“小海豚”志愿经历,不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段在奉献中不断成长的蜕变之旅。

  梁可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姑娘,她于今年7月毕业于香港大学,但对她来说,参与本届全运会志愿服务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遇。平日里就热心义工服务的她,在赛事期间负责引导运动员有序进场、灵活分配站岗人员,保障场馆内井然有序。

  在梁可盈看来,这场赛事就像一扇窗户,让香港市民不用跨区就能近距离感受国家级体育赛事的热血,还吸引了不少内地游客来港,提升本地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经济活力。

  像其他大湾区青年一样,梁可盈也期待未来粤港澳三地能有更多交流机会,让青年在学习、工作、公益领域多互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回顾赛事服务经历,谢欣恩收获的远不只是一段简单的志愿经历,她坦言,在与其他地区的伙伴们合作时,她能学习到不同的工作方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一同把这场比赛办实、办好。

  “那种‘国家有我、湾区有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在其他活动中很难感受到的。”谢欣恩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跨区域合作机会,让粤港澳三地的青年能在更多平台上相互进步、携手成长,让湾区同心力持续传递下去,推动三地青年的联结与融合。

  实习生 孙子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仟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