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理|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创始人
2025-11-24 06:45:54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汪金英 张明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对黑龙江而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厚植现代化根基、彰显寒地优势、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奋力推进农业振兴,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五五”时期是黑龙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跃升阶段,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将“千万工程”经验深度融入黑龙江乡村全面振兴实践。锚定优环境、兴产业、强治理方向,着力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壮大乡村富民经济、塑造乡村文明新貌,加快建设具有龙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求的核心抓手,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础工程。需立足龙江寒地气候特点、村民实际需求,从设施升级和筑牢生态根基两方面发力。

增强乡村基础设施韧性。以寒地乡村基础设施的气候适配性、功能实用性提质为目标,构建差异化适配、资源化循环、长效化运维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探索自主建设、先建后补、市场化运维多元协同的农村卫生设施更新路径,同步配套粪污集中储存、无害化处理设施。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村屯道路硬化、边沟整治和照明改造,促进农村交通通达性与人居环境宜居度的协同增效。

筑牢寒地乡村生态基底。通过普惠性补贴激发村民主体参与的行动意愿,建立起农户交回、站点归集、企业处置的全流程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有机统一。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路径,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关键环节发力,筑牢寒地乡村生态基底。

壮大乡村富民经济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黑龙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要求,立足寒地黑土资源禀赋,向主业增效要产能、向特色资源要势能、向产业融合要动能,构建粮食主业稳基、特色资源增效、产业融合增值的富民体系,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筑牢经济基础。

稳定粮食主业产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与侵蚀沟治理。强化数字化监测和智慧农机推广,提升耕地质量与作业效率。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稳定种粮收益,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寒地浆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优势品类,集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完善仓储保鲜、精深加工、集散交易等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培育集约化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农民深度参与种植养殖、初加工等环节,带动运输、销售等配套岗位扩容,形成特色资源变产业、产业集群促增收的传导路径。

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冰雪资源、农耕文化、少数民族及红色文化等资源的内在价值,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农耕生产场景向体验式消费迭代延伸。通过主题化场景构建与要素整合,将农耕体验、冰雪休闲、民俗展演、红色研学等场景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从传统观光打卡模式向深度沉浸式体验模式转型,催生场景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供给、文创产品开发等新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塑造乡村文明新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为黑龙江推进乡村治理与文化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特色文化凝聚价值认同,涵养乡村和美气质。

完善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优化乡村治理,实现治理信息一端采集、全网共享、智能分析,治理事项线上精准发起、线下高效联动、结果自动追溯,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让基层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民。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开展对北大荒开垦记忆、少数民族古村落风貌、红色遗址等特色资源的系统性数字采集、标准化编码与规范化建档工作,健全分类分级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借助数字化形式实现特色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融合,完善特色文化与休闲、研学、文创协同发展的业态体系。发挥乡贤和村民在基层自治、共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庭院议事、民俗活动等多元载体传导文明理念、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具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