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香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前,在世界格局深度转型、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如何向国际社会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化阐释、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课题。
加强对内对外传播联动,增强精准传播主动性
构建内外联动、协同发力的舆论格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精准化的重要举措。一要以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一方面,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历史文脉中萃取精神标识与价值精髓,通过系统化的内容挖掘与创新性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国际传播的内涵、拓展传播深度,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国外文化,在尊重差异中增进理解,在吸收互鉴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塑造更具说服力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话语权。二要实施区域国别策略,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要以对象国的文化特质与接受语境为前提,传播策略不应局限于“一国一策”,更应采取“一区(区域)一策”“一语(语种)一策”“一圈(文化圈)一策”的精细化传播。在传播重心上,应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需求,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主动承担文化沟通的桥梁角色。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充分激活在地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依托地理邻近性与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作用,精准捕捉不同传播场域的差异化特征,使文化传播在求同存异中提升渗透力与认同感。三要构建自主可控平台,增强对海外用户的吸引力。主流媒体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扩大触达范围的同时,打造具有独立品牌辨识度的核心阵地,增强对海外用户的吸引力;通过举办跨国线上活动、发起具有全球共鸣的话题讨论、邀请中外文化学者开展深度访谈等方式,增强海外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优化平台界面设计,适配不同区域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加载速度,以技术优化提升用户体验感;利用智能标签、关键词匹配等策略,实现文化内容与海外目标受众的精准对接,形成文化共鸣点。
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精准选取传播内容
新形势下,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与综合国力相匹配,提炼具有代表性和时代价值的核心话语概念。一要以重大事件为着力点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议题设置的有效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要精心谋划设置议题,紧密契合海外公众在文化认知、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关切点与兴趣点,真正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进而推动全球文明的和谐共生与协同发展。一方面,要结合重大活动安排,进行前瞻性的议题规划。如借助中法建交61周年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精心策划与之相关的系列议题,深入挖掘中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交流合作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及跨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议题支撑。另一方面,可结合突发事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世界性议题的讨论。如以“物我同一”理念引导各国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促进在气候治理领域广泛达成共识。二要提炼展示精神标识,体现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内容选择上要突破表层符号的简单输出,精准聚焦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如通过挖掘“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启示,阐述“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对文明对话的指引价值,解读“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呼应等,将已有的海外传播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有机融入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通过系统梳理与创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幅全面、立体、完整的中华文明画卷,进而塑造自信、独立、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三要展示共同价值观,系牢民心相通的情感纽带。既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又要看到不同文明在共同价值追求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这种共通性正是跨越文化边界的精神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多理念,天然契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向往,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呼应着全球生态治理的时代命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平观念彰显着文明互鉴的包容态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应精准筛选叙事内容,聚焦体现人类共通情感的故事内核,通过具象化的叙事展现“休戚与共”的深层逻辑,尤其要善用以小见大的平民化视角,精准匹配国际受众,使中华文化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
打造多元传播矩阵,创新精准传播方式
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国际传播矩阵,是推动国际传播精准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一要构建上下一体的对外传播矩阵。在多元主体协同的国际传播矩阵中,不同主体要立足自身特质形成互补合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化国际传播。政府作为战略引领者与政策制定者,要通过外交、文化交流项目等宏观规划,为国际传播搭建系统性框架与高端对话平台,展示国家整体形象,传递核心价值观。企业要凭借渠道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成为文化传播的市场化载体,尤其是跨国企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让海外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社会组织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桥梁作用,要通过跨国活动与展览促进民众互动,深化文化分享。个体层面,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作为文化传播鲜活的“移动载体”,要以在地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乡”。二要聚焦地方文化亮点,汇聚多层级传播合力。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既显于宏观叙事,更蕴藏于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肌理中。要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禀赋,创新文化表达方式,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构建“中央引领、地方联动”的传播体系,以中央主流媒体为枢纽,激活地方媒体潜力,推动建设省市县多级国际传播中心,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布局。对非遗资源富集的省份,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强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三要构建多维度人文交流格局,搭建立体化文明对话平台。一方面,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活动。通过主办或承办国际论坛、世界文化博览会、主题文化节等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家特色、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品牌活动体系。另一方面,要深耕城市与社区的基层交流场景。激活社区层面的民间交流活力,鼓励地方社区搭建中外民众常态化交流互动平台,通过“邻里文化节”“非遗体验营”等活动,让在华外籍人士深度参与中华文化实践,并激发其传播潜力。青年群体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要以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为起点,通过短视频、纪录片、VR影像等多模态媒介,全方位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
(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在绿色发展浪潮中点亮征途
下一篇:加快推进兵团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