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毕业论文到产业一线,北京市丰台区正通过一场机制创新实验,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战”困局。
“我们用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服务,让人才放心创新创业,让企业安心发展壮大。”近日,在“遇见丰台·众汇京彩”丰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创新发布活动上,丰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晓春的这番话,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项被称为“19条”的政策,从“一个统筹机制、四大平台阵地、多元政策协同”三方面精准发力,在机制建设、平台支撑、政策保障等方面探索形成工作闭环,将教育、科技和人才深度融合,一体推动丰台高质量发展。
突出“一个统筹机制”,充分发挥区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一体发展纳入区域“十五五”规划。从区委到街镇,从学校到企业,大家重大决策一起商量、重要政策一起制定、重点任务一起推进。
搭建“四大平台阵地”共同唱戏,包括“学子回家”推进平台、产业促进平台、教育支撑平台和服务阵地平台。这些平台为人才成长、产业升级与教育强基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就像是科技的月老,专门帮企业和高校牵红线。”相关负责人幽默地说。
“19条”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着力推动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深度融合。目前,丰台已经撮合了60多对“校企CP”,连香港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都吸引来了。同时还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联合基金,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人才共育”模式,每年支持近百个校企联合攻关项目。
目前,丰台区已设立10个产业促进中心,在智能制造领域建成北京市唯一的智能硬件标杆孵化器;在商业航天领域,依托40余家大院大所和6万余名科研人员,实现全国每10枚火箭中8枚为“丰台箭”。
在丰台,教育再也不是关起门来读书那么简单的了,而是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需求深度对接。“我们要持续提升引进待遇、设立引才奖,面向全国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力争2027年建成400人左右的领军型教师团队。”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马立明表示。
职业教育被定位为“产业接口”。丰台区实施“头雁计划”,推进建设北京丝路职业学院、中英实验学校,完善北京数字文化、北京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产业需求,毕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
世航智能的合伙人冯翠芝说起在丰台的创业经历,脸上笑开了花。“我们刚落地,就获得‘丰泽人才’计划的青睐,政府主动来找我们了!”她兴奋地说。在政府牵线下,冯翠芝所在的公司连续完成多轮融资,还通过“学子回家”行动,与多所高校合作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
与此同时,丰台区创新打造“带土移植”式创业支持,以北京10号线“青创村”为试验田。青年创客和大学生创业者,带着项目整体迁移到这里,获得资金、孵化、资源对接等成长支持。
傍晚时分,走进位于丰台国际人才港的“学子众阅馆”,年轻人穿梭在一排排书架间,上面摆放着来自近300所高校的3000余份学术作品。这个仅700多平方米的空间,已成为青年学子的学术交流“打卡地”。
“我们从‘学子回家’吸引万名青年人才扎根,到职业教育‘头雁计划’实现四链融合,一系列探索为北京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丰台样本’。”丰台区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上一篇:【烟火人间】名物志
下一篇:海南文昌:村村有球场,排球氛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