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庄月江
在我家乡斜桥镇上,即使没有亲族关系,小孩子见了比自己大一辈的人,都以“伯”相称。三堂伯的大名叫于三堂,白皙的圆脸上有几粒浅浅的麻点,大人都叫他“三堂麻子”。我等小孩,都规规矩矩地叫他“三堂伯”。
三堂伯以纸扎、磨刀、裁玻璃、糊风筝、做鸟笼、做蟋蟀筒为生。他手巧,只要你讲得出的东西,他都会做。这些营生中,以纸札和磨刀、裁玻璃、磨剪刀为主,其他活计有季节性,且都是小孩子的玩具,顺带着做的。
纸扎是用竹条和绵纸做冥器,殿堂一样的牌楼和纸人纸马,竹扎纸糊,敷以彩绘,办丧事的人家都是定制的,在家里供满一年,翌年忌日焚化。冥器生意不是天天有。
自从我长到会放风筝和会捉蟋蟀、捉金铃子的年纪,每年至少要到三堂伯家里好几次。春天,请他糊歪头鹰鸢或蝴蝶鸢;秋天,请他做关蟋蟀的竹筒和关金铃子的玻璃房子。
三堂伯没有店面,住在中石桥西侧对面的一条小弄堂里,一间简陋的平屋,屋前是一个小天井,放着一只接天落水的七石缸,石凳上摆着几盆盆景,都是三堂伯自己挖来的树根培育成的老干新枝,生机盎然。还有一只用半爿乌桕树干做成的扎实的“作凳”,凳的一端嵌着磨刀石;磨菜刀和磨剪刀时,他就骑坐在这只“作凳”上干活。屋檐下,放着一只缸灶,算是厨房。他家里还养着一只狸花老猫,他干活时,那只老猫总是蹲坐在工作台的一角,看着他手里舞动的竹篾或纸片。
屋子用芦帘拦成两半间。双人床那么大一张桌子占去了前半间的三分之二,这是三堂伯做生活的工作台。后半间是三堂伯夫妇的卧室。三堂伯没有子女,夫妇俩相濡以沫,苦度光阴。
三堂伯做的蟋蟀筒轻便实用,到野外捉蟋蟀时可以放在衣袋里。蟋蟀筒有两节头、三节头两种。以三节头为例,一个直径半寸多点的竹管,底部留着竹节,每隔一寸光景,用钢丝锯锯出一条缝,锯到竹管一半即止,这条缝里插入洋铁皮做的“闸门”,能上能下。三节头竹管有两个闸门,竹管口用一个木塞子塞住。这样,这个蟋蟀筒便可以关三只蟋蟀了。
金铃子盒是用玻璃粘成的。三堂伯有一支金刚钻,将无用的碎玻璃划成小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玻璃条,用熬好的黄鱼胶粘连成小巧玲珑的金铃子盒,边上还开了一扇玻璃闸门。
我小时候玩心重,喜欢小动物,连乌龟、松鼠、刺猬也养过。有一年,一个同学送了我一对洋老鼠(小白鼠),说这洋老鼠会踏车。
我去请三堂伯做两部给洋老鼠踏的车子,三堂伯问我是否弄得到一只肥皂箱子。我说挺方便,我到隔壁杂货店里讨一只来就好了。我讨来一只装固本肥皂的木板箱子,拿到三堂伯的家里,他叫我三天以后去取。
三堂伯的手真巧,他将肥皂箱子隔成上下两层,边上还做了部楼梯,楼上有两个小间,是洋老鼠睡觉的地方。下面用一根粗铅丝两头在箱壁固定,粗铅丝中间有两辆像西瓜一样的圆形车子。车子由八根稍粗一点的铅丝弯成弧形,两头均匀地焊接在铜元那么大的洋铁片上,洋铁片中心钻一个孔,套在固定的那根当车轴的粗铅丝中间。就这样,洋老鼠爬上去向前迈步,踏着一根弧形的铅丝,车子滚动;洋老鼠再向前迈步,踏着又一根弧形的铅丝,周而复始……累了,洋老鼠就跳下来,顺着箱子边上的楼梯爬上去吃东西。我每天喂它们黄豆或者香糕,还放了一小盅清水。
箱子正面,是整块玻璃做的闸门,洋老鼠的活动看得一清二楚。
上一篇:沃野无闲 冬种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