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提起《诗经》,大家或许都能随口吟诵几句,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或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最近,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有新的惊喜传来。近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它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有何不同?这一发现将如何改写中国文学史?
据了解,在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简木牍中有大约1200枚与《诗经》相关。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其余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诗经》是东汉末年整理注释的,而海昏侯墓这个版本属于西汉早中期,也是目前考古发现存字数量最多的《诗经》文本,共305篇1076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表示:“海昏侯墓当时随葬进去的《诗经》是全本《诗经》,随葬是一回事,保存下来又是另外一回事,目前它是我们看到的存字最多的《诗经》。”
那么海昏侯墓中新发现的全本《诗经》与我们现今看到的《诗经》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据了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是由西汉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毛诗。西汉时期有四家诗,齐、鲁、韩以及毛诗。齐、鲁、韩属于官学,也就是官方版本,但这三家诗最晚至宋代就已失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表示:“如果按照朱凤瀚先生的研究,它最接近于鲁诗的话,那就有可能我们通过海昏侯墓这样的一个当时随葬进去的全本《诗经》,我们就看到鲁诗原来是什么样的样貌。”
刚刚我们也提到,海昏侯墓最新发现的这个全本《诗经》是被记录在1200枚简牍上面的,这些珍贵的简牍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土时是什么状态,文物修复工作者又面临哪些技术难题呢?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告诉记者:“当时出土的时候,就跟一团泥一样,它出在哪个位置呢,是出在海昏侯墓的藏椁,有一个文书档案库里面。”
杨军介绍,当时发现这些简牍以后,考古人员就把它们整体套箱提取进入实验室,进行后续的清理、保护和修复,由于这些简牍多数都已解体散落,还有变形、残碎和腐朽等病害,哪怕是轻微的触碰,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因此,修复过程异常艰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在实验室里面,光一根一根简剥离,就花了一年多,因为简埋藏2000年都散掉了,前后次序都是散掉的,在实验室里面就要根据考古学的方法,把它上下叠压的关系搞清楚,哪个在上,哪个在下。”
据了解,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些竹简,属于饱水状态竹简,接触空气后就容易干缩卷曲,在后续加固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对干缩和卷曲的简,要用特制的药水进行润涨复型,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目前,简牍保护修复工作已完成大半,部分简牍由于糟朽严重,需进一步精细修复,预计到2026年年底完成。届时,江西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将会展出这些珍贵的考古成果,而这套全本诗经,或将照亮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关键空白。
来源:央视《新闻直播间》
编辑: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