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船”之心 护“每船”安全——山东港口滨州港LPG码头的“安全哲学”
创始人
2025-11-23 22:01:53

2023年4月,山东港口滨州港LPG码头正式投产运营。在2024年这一首个完整运营年度,该码头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安全完成丙烷、丁烷等液化烃船舶作业42艘次,年吞吐量达95.2万吨。而今年1至10月,该码头吞吐量更是攀升至117.78万吨,实现了新的跨越。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甲A类危险化学品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常人难以想象。如何在高风险与高增长的双重压力下确保万无一失?面对挑战,山东港口滨州港以深刻的自我剖析,提出并践行“每船都是首船”的理念,引导码头以对待“首船”的敬畏之心、作业标准和饱满激情,迎接每一艘船舶的靠泊。

直面“成长的烦恼”,在风险矩阵中寻求解题之钥

新生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负责该码头运营的港华码头有限公司自投产伊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这既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必须攻克的堡垒。

丙烷、丁烷等甲A类危险化学品本身就如“行走的炸弹”,任何微小疏忽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团队成员多为“新兵”,缺乏危化品码头操作和应急处置的实战经验;新设备投产初期性能不稳、故障率偏高,潜藏巨大安全风险;主要作业船型为大型液化气船,给进出港航行带来极大通航安全压力;作业量迅猛增长,对人员、设备和管理体系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容易诱发“萝卜快了不洗泥”式的粗放管理。

“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看得见的风险,而是内心深处‘自我感觉良好’的那个贼。”山东港口滨州港管理层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作业次数的增加,熟悉感容易滋生麻痹思想,经验主义可能取代标准流程。如何永葆初心,时刻保持如首次作业般的警醒与专注?“每船都是首船”的理念应运而生,并全面落地。

“每船都是首船”,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根植于心的安全哲学和行为准则。它要求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归零”,在行动上“复位”,将每一次作业都视作开港以来的第一次,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认真对待。

为将理念落到实处,港华公司坚决贯彻首船作业标准,以“四严”(严基调、严标准、严作风、严考核)持续夯实“三基六化”管理根基,剑指“四零”(零伤害、零事故、零泄漏、零隐患)目标。

“‘首船’意味着未知、谨慎和全力以赴;‘每船’则代表着重复、常态和持之以恒。我们将两者结合,就是要用‘首船’的敬畏心,对待‘每船’的常态化作业,从而打赢安全生产这场持久战。”山东港口滨州港党委委员、港华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洋如是说。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一套名为“六项措施、三大标准”的系统化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成为决胜“五大战役”的“金钥匙”。

“六项措施”筑牢全方位安全堤坝

如果说理念是灵魂,那么措施就是骨架。围绕“每船都是首船”,港华公司研究制定“六项措施”,如六根坚实支柱,撑起液化烃作业的安全大厦:

泄漏管理。泄漏是液化烃作业的头号大敌。公司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分单元、全方位辨识出231处作业环节关键节点和1382个潜在泄漏点,实行颜色分级管控,做到主次分明,以关键“点”的安全确保整体“面”的稳定。

技能提升。“人是安全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公司大力实施技能提升工程,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实战演练,员工安全操作技能显著提高,逐步缩小了与行业成熟团队的差距,为安全生产筑牢人员能力基础。

要素控制。公司通过建立“一手作业清单”,将复杂作业流程分解为清晰步骤,并明确各步骤责任人;同时形成“一手作业标准”,将最优操作方法固化下来,确保操作规范化、统一化和全程可追溯。

互保机制。针对码头与罐区两个独立经营单位的协同难题,公司创新建立“互学、互查、互保”机制。双方组建联合检查组,每季度召开安全生产交流会,每月开展交叉互查,每日共同组织消防系统联检,确保应急设备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通航保障。VLGC船舶的通航安全是重中之重。公司积极与海事局等主管单位协作,对每一艘进港船舶进行通航安全评估,并制订周密的船舶作业安全保障方案,对货物信息、作业条件、管控措施等反复确认,确保全过程通航与作业安全。

科技赋能。DCS(集散控制系统)、GDS(气体探测系统)等智能化系统构成码头的“智慧大脑”,实现对设备状态的自动感知与异常情况的智能诊断。安全管理实现从“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向“防患未然”的事前预防转型,提升了液化烃作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现在我们接船,不是凭感觉,而是照着清单和标准一步步走,心里非常踏实。”操作队队长丁玉成表示,“这套机制有效提升了作业质量与安全水平。”

“三大标准”锻造专业化“铁军”

“六项措施”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而“三大标准”则定义了“干到多好”的标尺。港华公司通过实行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安全操作与标准化日常管理,将“每船都是首船”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锻造出一支专业化的液化烃装卸“铁军”。

公司实施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联动,从船舶抵港前的标准化确认,到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管控,再到应急处置的标准化应对,全流程实现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同时,制定了40项详尽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贯彻“五个双控”原则,严把操作安全关:作业前、中、后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确保装卸效率与安全质量始终如一。

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离不开铁的纪律。公司推行军事化管理模式,从员工行为记录、现场定置管理、安全培训教育、查纠违章行为等细节入手,强化职工的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杜绝习惯性违章。结合“三基六化”建设,狠抓基本功训练,夯实管理基础。在档案管理方面,建立“一船一档”“一机一档”,实现从靠泊到离港全环节可追溯,以及设备“管用养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青年员工张萌萌坦言:“刚开始作业时心里确实没底。公司组织‘专家帮扶’和‘对标学习’,让我们有机会跟着行业老师傅学,很快就掌握了关键操作。现在,每一次操作都充满自信。”

凭借“每船都是首船”的理念与实践,港华公司不仅成功应对了投产初期的各种挑战,更在安全生产领域树立了新标杆。2024年,公司顺利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达标,并荣获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A级。

从“首船”到“每船”,变的是不断攀升的吞吐量和日益丰富的作业经验,不变的是那份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和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山东港口滨州港的实践表明:安全,始于敬畏,成于标准,久于坚持。在“三大建设”的征程上,“每船都是首船”的精神,将始终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与最坚实的安全基石。

原标题:以“首船”之心 护“每船”安全——山东港口滨州港LPG码头的“安全哲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