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第四批31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正式揭晓,兑现了建设100条市级美丽河湖的生态承诺。这些美丽河湖涵盖“城镇型”“湖库”“自然生态型”多种类型,各美其美,共同构成羊城多彩水生态画卷,标志着广州水环境治理从“治污攻坚”到“品质跃升”的历史性跨越。
分批推进,百条河湖各美其美
在十五运会到来之际,广州的河湖正以崭新面貌迎接这场体育盛会。广州美丽河湖建设采取分批实施策略,第一批15条、第二批16条、第三批38条、第四批31条,总计100条(个)河湖入选,循序渐进地推动全市河湖面貌提质升级。
广州美丽河湖建设不仅形成规模效应,更涌现出一批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可的标杆典范。其中,流溪河、增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乌涌、增江、南岗河—木强水库、东濠涌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从区域分布来看,从化区以自然生态型与湖库为主体,流溪河、鸭洞河等5处河湖保持了源头清流;增城区兼具自然生态型、湖库与城镇型等多种特色,增江、派潭河等14条河湖成为东北部生态屏障。南沙区作为广州面向海洋的窗口,以城镇型水系为主、湖库为辅,蕉门河、凫洲水道等13条河湖构筑起滨海新城的水系网络。
越秀区的东濠涌是城镇型河涌治理典范,已成为市中心亲水景观的典范。海珠区以湖库与城镇型并重,海珠湿地、石榴岗河等6处河湖湿地分四批建设,构筑起都市中央的生态绿心。荔湾区涵盖城镇型河涌与城市湖库,荔枝湾涌、荔湾湖等8处水景,重现了西关水乡的韵味。天河区城镇型与湖库兼备,车陂涌、猎德涌等7条河湖经过治理,从曾经的“黑臭河”变身“生态廊道”。
白云区以湖库为主体、城镇型为补充,10条河湖从白云湖到石井河,构建了北部的生态屏障。黄埔区城镇型与湖库交织,11条河湖包括乌涌、南岗河—木强水库等,形成了山水连通的格局。花都区以湖库为主、兼具自然生态型,9处河湖如花都湖、芙蓉嶂水库等,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番禺区以城镇型为主导、自然生态型为亮点,11条河湖涵盖市桥水道等多类型水体,展现了水乡特色。
共建共享,贡献广州治水经验
河湖华丽蜕变,离不开系统思维的科学统筹。广州始终以系统思维统筹美丽河湖的保护与建设,既注重恢复河湖生态功能,也着力提升滨水空间品质,让100条河湖织就成串联城乡的生态廊道。这些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涵盖了全流域系统治理、生态廊道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及中心城区河涌生态修复等多种成功实践类型,为河湖治理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
荔枝湾涌曾在工业化浪潮中沦为藏污纳垢的“臭涌”,经过多轮整治提升,“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盛景重现。东濠涌曾因雨污合流沦为“城市臭水沟”,通过合流口截污改造,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Ⅲ类。流溪河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消匿60年的飞瀑草再现,灭绝40年的唐鱼回归。南沙湿地通过系统修复红树林、优化栖息地,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水为媒,共襄全运。随着全运会的到来,广州的美丽河湖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既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展现了广州“绿美湾区”的生态魅力。
在越秀区,流花湖、东山湖等环抱着广州老城,为这座体育名城增添灵动气息。在天河区,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湖、天河公园中心湖等如翡翠般点缀城市中央商务区。在番禺区,大学城中心湖、砺江河等水体与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相互辉映,为全运会营造了优美的竞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