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声音】
不足5平方米的隔断间,私拉的电线缠绕在床头,薄薄的隔板毫无防护……对来浙江金华打拼的年轻人小晨来说,这间“胶囊公寓”虽然简陋,却是他在这座城市落脚的临时港湾。今年年初,小晨遇到了烦心事。他租住的房子是二房东转租的,因存在重大消防安全隐患,房东老张等房屋所有权人不仅要求二房东腾退房屋,还告到了法院。为此,小晨陷入两难:搬走,一时难找到同等价位的房子;不搬,随时可能因为案件居无定所。他迫切想知道:若必须搬走,能不能尽快找到新住所?在安全前提下,能否多留些找房搬家的缓冲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浙江金华这片发展的热土。
面对庞大的外来人口,低成本、临时性的住房需求日益突出,“胶囊公寓”应运而生。这类公寓通常由二房东从房东手中承租民房后,违规隔断、加建改造,再低价转租给像小晨这样的务工人员。
然而,低租金的背后暗藏着诸多安全隐患。
今年5月,老张等6位房东出于安全考虑,先后将二房东李先生诉至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法院,要求解除租赁合同、腾退房屋并恢复原状。
案件看似是普通的租赁纠纷,背后却关系着众多像小晨一样的租户的居住安全与基本生活。如何在依法整改的同时,切实保障他们的居住权益,成为法院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受理案件后,作为承办法官之一的荆笑言意识到,案件背后折射出城市居住权保障、租房市场治理规范等深层问题。如果直接判决解除合同、立即腾房,可能导致多名租户无处可去,不仅难以化解矛盾,还可能引发次生纠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为此,金东区法院在征得各方同意后,启动先行调解,一揽子化解6件类型化纠纷。
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法院联合公安、消防、住建、行政执法等部门迅速组成专班,形成多方化解合力。
消防部门率先开展现场勘验,明确指出安全隐患,发出整改通知;法院依托“共享议事群”,组织庭务主任、网格员、村镇干部开展线上联防联调;住建部门指出房屋改造违规点,其他部门协助摸排租户情况,为后续安置做准备……
在整个过程中,法院始终将租户权益保障置于重要位置。
起初,不少租户对搬迁充满抵触和焦虑。“我们租得起的房子本来就少,突然让搬,去哪找房?”“房东和二房东的矛盾,为什么要我们承担?”抱怨声不绝于耳。
面对租户的不安,荆笑言多次上门走访,耐心解释:“大家担心没地方住、怕多花钱,我们完全理解。但你们看看这些隐患,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对房东,他从情理法角度分析:“如果直接解除合同,后面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纠纷。我们争取找到一个既能消除隐患,也能为大家减少损失的方案。”
对二房东,他则严肃指出:“安全是底线,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
一次次坦诚沟通,逐渐化解了租户的顾虑。他们从最初的抗拒,慢慢变成了主动登记需求、配合摸排工作。
“没想到法院和政府部门不仅告诉我们存在的风险,还帮我们寻找价格合适的房子,省去了我们东奔西跑的麻烦。”小晨感慨道。
经过数轮“圆桌调解”,一份兼顾安全整改与租户权益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承租人限期拆除违建、消除隐患、恢复原状,政府部门协同帮助租户安置。
调解书签订后,金东区法院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联合各部门对后续房屋拆除、人员安置等进行跟踪回访,确保调解成果真正落地。
截至目前,6处总面积达9780平方米的“胶囊公寓”违建部分已陆续拆除,月租用户有序迁出,长租用户也在预留找房缓冲期、精准对接其他房源基础上,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如今,曾经的“胶囊公寓”已恢复原有格局,消防通道畅通无阻,电线线路规范整齐。
租客小晨的生活也随之翻开了新篇——他住进了一处离公司不远、宽敞合规的房子里,那份触手可及的安全感,让他对这座奋斗的城市有了更深的认同。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