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包括AI在内的新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人类文化该如何进化,以应对技术冲击下可能出现的异化风险?教育如何变革与创新才能有助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方式、教与学如何变革才能适应未来?学生的创造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又该如何培养?11月22日—23日,在西安市浐灞御锦城小学举行的第七届文化、教育与创造力论坛以“融合·贯通·开拓:教育反思支撑教育创新”为关键词,给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浐灞教育集团、论坛组委会承办。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衣新发主持论坛开幕式。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李贵安、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西安市浐灞国际港教育局副局长张国轩、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浐灞教育集团总校长魏展利,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及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代表,围绕“高等教育创新与科技赋能”“创新人才培养与贯通衔接”“心理健康与教育创新”“AI应用与教育创新”“教学反思与教育创新”五个具体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李贵安表示,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全国教育大会擘画了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论坛以“融合·贯通·开拓:教学反思支撑教育创新”为主题,正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战略的积极回应与学术践行。“融合”就是打破学段、学科、校企乃至跨文化教育之间的壁垒,让知识、技术、文化、心理等多种元素在课堂相互激荡,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贯通”强调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学段实现纵向衔接、贯通发展,实现认知能力与人文精神横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而“开拓”则以教学反思为引擎,催生新的教学质能,为教育筑牢创新型人才培养根基。教学反思是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而文化创造更是教育振兴的磅礴力量,以“融合”汇智,以“贯通”聚力,以“开拓”致远,持续深耕教育、赓续文脉、点燃创造,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林崇德谈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都与教育相关或萌生于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因,人才是果;科技是目标,创新是中介。
胡卫平同样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重大战略。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围绕人是如何学习与创新的、如何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与创新、数字技术如何有效赋能教学和创新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实现知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为主线,开展学习机制、教学规律、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成长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
张国轩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融合•贯通•开拓:教学反思支撑教育创新”,这一主题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前瞻引领性。“融合”是时代趋势。它要求我们打破壁垒,促进知识与知识的融合、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贯通”是内在要求。它强调体系衔接,要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教育体系。打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灵活的教育结构,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适合的、畅通的成长成才路径。“开拓”是动力源泉。它呼唤我们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常规。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教育必须走在前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一切的基石,在于“教学反思”。只有通过系统、持续、深入地教学反思,才能精准诊断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探寻教育规律的真谛,从而催生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教育创新。所以要在“融合”上凝聚新共识,探索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要在“贯通”上寻求新突破,研究构建服务终身学习、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要在“开拓”上激发新动能,围绕教学反思如何有效支撑教育理念、模式、内容、评价的创新,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建议。
魏展利认为,教育,承千年文脉,启未来之蒙;创新,应时代之问,亦为教育之责。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知识在重构,边界在消融,未来已扑面而来。教育何为?这不仅是方法之问,更是价值之问、使命之问。如何让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活”在当下,如何让教育培养的人才从容驾驭变革,甚至引领时代潮流——这是历史交予这一代教育者的考卷。本届论坛以“融合•贯通•开拓:教学反思支撑教育创新”为主题,正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唤,其意义也因此愈发深远。“融合”,意味着打破学科的边界,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碰撞、彼此启发。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叠加,其深层追求,是引发一种催生新思想、新方法的化学反应,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综合素养基础与跨领域思维。“贯通”,旨在连接“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它追求的不仅是知识的线性传递,更是思维的整体跃迁,是引导学生形成洞察本质、预见趋势的智慧格局。“开拓”,则呼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成为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意味着必须超越固有的经验与模式,以持续的反思与坚定的勇气,去探寻育人方式变革的更多可能。真正的教育创新,从来不只是技术或模式的革新,更是教育者自身的眼界、胸怀与反思精神的革新。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扎根于脚下深厚的文化土壤,又能仰望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既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又勇于回应外部世界的急剧变迁。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反思就不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推动教育从“塑造”走向“启迪”、从“适应”走向“引领”的内在力量。
清华大学教授、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回顾了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提出当前人类正处于四个时代中:综合的时代、大科学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认知科学时代,其中认知科学时代是当下最具本质性的时代特征。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6+1”的学科框架、人类认知五层级和教育发展五阶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钟祖荣表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一致性,循序性和功能性。其中,一致性强调三者都属于创造性劳动,循环性体现为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流动、相互影响的过程,功能性则指的是三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他还提出了五大教育对策:着力培育创造性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以及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李森主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师生之间应在多重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倡导“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即“立德”“启智”“强体”“育美”与“助劳”,以此培养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创新人才。
原标题:第七届文化、教育与创造力论坛:以“融合 贯通 开拓”面向未来教育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上一篇:新央企,开始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