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为什么能“有规模还盈利”?丨C视频·唐探
创始人
2025-11-23 18:56:24

最近,小米2025年Q3财报的盈利数据与第50万辆汽车下线的里程碑在一周内相继公布。

602天达成50万辆下线的全球新势力最快纪录,叠加汽车业务首次单季盈利的突破,小米用实际数据回答了“跨界造车能否成功”的行业问题。

此前,国内新势力造车历来难逃“规模不盈利、盈利无规模”的魔咒。

小米这次不同,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以283亿元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25.6%,首次实现7亿元单季经营收益,25.5%的毛利率接近传统豪华品牌水平。

雷军所言“50万辆标志着完整体系能力得到验证”并非虚言。

这份体系能力源于长期技术投入——Q3研发开支达91亿元,同比增长52.1%,前三季度累计研发投入235亿元,2.4万研发人员构建的技术壁垒。

个人认为,数据只是表面,生态协同才是小米造车能造成的核心所在:手机业务积累的海量用户池成为天然流量池,通过“小米汽车App”与手机负一屏联动,大量购车用户来自小米手机及AIoT设备用户,转化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AIoT生态的互联能力更构建了差异化体验:用户可通过小米手机提前启动车辆预热、调节空调,到家前联动开启家中智能灯具与加湿器,实现“人—车—家”全场景无缝衔接。

产业链层面,小米作为京津冀智能制造“链主”企业,带动30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这种共生生态既降低了小米的供应链成本,还推动了区域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尽管业绩亮眼,但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2026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双重挑战:购置税补贴政策变化可能影响行业需求,而存量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维持高毛利率难度陡增。

从行业格局看,也是前几天,华为又在“界”字辈之后开启“境”字辈系列车型,整体看新势力加速迭代车型、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深化,小米要守住现有市场份额,必须在产品创新与成本控制上持续突破。

而这双重突破,本质是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体崛起的缩影。它证明跨界造车的成功,不在于短期流量炒作,而在于技术积累、生态协同与制造能力的系统性整合。

50万辆下线与单季盈利的叠加,不仅让小米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更为科技企业跨界实体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技术创新打通产业链,靠生态协同实现价值共生。

未来的竞争,将是全产业链生态能力的比拼。小米的故事才刚刚开篇,其能否将短期突破转化为长期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坚守“技术为本”的初心,在政策波动与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定力。

这份坚守,将有望定义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