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正式发布《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作为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社科联(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共建的新型智库,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构建起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网络,今年是第三年发布该系列蓝皮书。蓝皮书汇聚沪苏鄂渝川等沿江省市专家智慧,紧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规划衔接、价值转化、落地见效”等核心课题,既明确共识性方向,又提供差异化实践方案,为长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绘制了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
聚焦文化赋能经济,流域城市形成共识
蓝皮书中,多省市专家团队在长江文化战略定位、价值内核与实施路径上形成高度共识,为流域实践确立统一遵循。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战略定位层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表示,上海以“一江一河一岛”战略规划引领,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与黄浦江“世界会客厅”、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战略绑定,让超大城市发展与长江文化深度融合。
安徽省社会工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吴树新进一步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作用。他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公园化管理,把长江沿线的重要文物、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成中华文明的核心标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任慧等专家还指出,长江沿线各地正积极发挥文化纽带作用,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多维融合路径。
如,生态与人文的融合,成为各地共同践行的发展理念。重庆智库暨大运河智库创始人、理事长、首席研究员王佳宁指出,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和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这种“保护中传承”的思路已在流域内推广。
立足地域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
蓝皮书梳理发现,长江流域不同省市基于自身地域资源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展现出长江文化“多元一体”特质。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新茹认为,江苏正构建“系统保护、数智融合、产城联动、品牌出海”四维发展体系。该省在系统保护上出台省级非遗传承人管理办法、建成8个文化生态试验区;数智融合方面,南京“数字长江”元宇宙博物馆、靖江VR“何以长江”体验让遗产“活”起来;产城联动中,南通唐闸古镇、无锡运河汇通过旧厂房改造成为城市新空间;品牌出海层面,“南通小江豚”等IP正依托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走向海外。
“川渝两地则通过移民融合、水系网络,构建起长江文明生态文化共同体。”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颖指出,巴蜀文化目前已形成“一干三区六江”保护格局,三星堆数字展馆、长江文化数字藏品等现代转化方式,推动了传统长江文化新生。
湖北探索“考古+科技”模式,为文物保护提供样本。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张学标介绍,该省在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群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设高精度倾斜摄影仪、激光位移计等设备,构建智能预警体系,用科技力量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针对痛点问题,提出可落地建议
针对当前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中的顶层设计不足、资源活化乏力、区域协同不畅、要素保障短缺等痛点,蓝皮书专家团队提出一系列可操作、能落地的建议。
顶层设计上,任慧建议,以《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为基础,推动中央已印发政策向地方配套法规、实施细则、技术标准延伸,形成“法—规—标—细”四级框架。尤其要在生态补偿、文化遗产保护、绿色产业准入、智慧治理等领域制定具体规定,填补制度空白。
文化资源如何“活起来”?郭新茹团队提出探索文化资源“双创”方案。她建议,组建长江考古研究院、文旅融合实验室,构建智库生态;融合前沿科技,联合建设“数字长江”智慧平台;开发研学线路与沉浸式夜游项目,打造消费新体验,让文化资源真正 “活” 起来。
区域协同方面,王佳宁提出,川渝两地需“秉持共谋共促、共建共享理念,围绕规划编制、项目策划、文旅融合、宣传推广等方面下功夫”,比如联合打造“川渝长江文化旅游带”。
针对项目实施上“缺人缺钱”的共性问题,张学标建议实施“长江文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重点招引懂市场、懂数字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校企共建孵化基地;刘士林建议,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发挥文创资金杠杆撬动和文旅项目固投拉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长江文化项目建设。(余伟婷)
编辑:郭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