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凭空腐坏、玩偶无端污损、衣物莫名缩水——看似“证据确凿”的背后并非商品质量问题,而是AI生成的“视觉陷阱”。“双11”过后,多位电商卖家遭遇一种新型“造假索赔”骗局:部分消费者借助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以此骗取“仅退款”。网上甚至出现了相关灰色产业:支付288元学费即可获取“仅退款”窍门,声称一个账号约可成功退款30次。
AI技术本应是提升消费体验的助手,如今却被异化为骗财工具。这不仅让中小商家沦为“冤大头”,也会在电商生态中埋下信任失守的毒瘤。法律早已明确,此类行为属民事欺诈,金额达标则涉嫌诈骗罪。之所以仍有人铤而走险,是因为平台审核的漏洞、技术反制的滞后、信用约束的薄弱,共同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平台不是“甩手掌柜”,而是电商生态的“守门人”。部分平台“重买家轻卖家”的倾向,让“仅退款”从维权通道变成了某些人手中的诈骗工具。当AI合成图能轻易蒙混过关,当商家申诉屡屡石沉大海,不仅会寒了经营者的心,更会变相助长“AI欺诈”的歪风。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既要优化审核机制,对可疑申请启动AI验真与人工复核双重关卡,更要设置账号退款次数阈值与风险预警、建立恶意退款黑名单,让失信者在电商世界寸步难行。须知,健康的生态从来不是单方面倾斜,而是买卖双方的双向守护。
图片来源:三秦都市报AI造假与反制的博弈,本质是一场技术攻防战。部分商家尝试用AI检测工具识破伪图,已取得良好效果,证实了“用魔法打败魔法”的可能性。因此平台需要投入更多技术力量,建立专门针对商品瑕疵图片的检测系统。同时,监管部门应推动制定AI生成内容的强制性标识标准,要求平台对经算法修改的图片添加不可篡改的“数字水印”,从源头遏制造假信息的传播。当AI识别技术能精准揪出图片中的数字痕迹,当标识标准强制合成内容“亮明身份”,骗子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更深层的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与数字时代适配的信用体系。数字时代的信用,应当是比账户余额更珍贵的资产。当前骗赔行为的低成本,部分原因在于信用代价的缺失。将电商骗赔记录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让失信行为影响就业、信贷、出行等方方面面,可以从根源上遏制投机心理。同时,相关部门需畅通商家维权渠道,降低举证成本,让法律的惩戒落到实处。当诚信者受保护、失信者付代价,良性的交易生态才能稳固。
AI技术的发展,终究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非制造纷争与欺骗。从平台筑牢审核防线,到技术精准反制,再到信用体系兜底,每一环都不可或缺。唯有各方协同发力,守住诚信的底线,才能让AI真正成为电商发展的“助推器”,而非蛀空信任之墙的“腐蚀剂”。毕竟,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以诚立身”永远是商业世界最朴素也最坚实的法则。
(陆威)
上一篇:G20约堡峰会通过联合宣言
下一篇:市井里的油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