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琦华
漫步于上海戏剧学院华山校区,熊佛西楼、毓琇楼、仲彝楼、健吾楼、佐临楼、端钧剧场……这些名字如岁月深处的回响,静静伫立,默默诉说。它们不只是建筑,更是时间的容器,装载着一段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戏剧教育史诗,凝固着几代艺术拓荒者的理想与坚守,如今,依然书写、拓宽着壮阔的中国戏剧教育范本。
熊佛西楼
拓荒之魂,守护之光
青红砖墙,围廊列柱,熊佛西楼静立于时光深处。它以中国话剧拓荒者熊佛西之名,见证着何为“以戏为命,以校为家”。
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作家,江西丰城人,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到上海戏剧学院,熊佛西戏剧教育事业最辉煌的阶段都在上海。
熊佛西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瓘山村,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在校期间,他撰写了《青春底悲哀》《新闻记者》《新人的生活》《这是谁的错》等话剧。1923年,熊佛西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戏剧和教育,师从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大师马修士教授,两年后获得硕士文凭。
毕业回国之后,熊佛西出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教授,戏剧教育从此成为他的终身事业。抗战胜利之后,熊佛西受顾仲彝之邀,到1945年成立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担任教授,当时田汉、曹禺、欧阳予倩等名家都在此任职。因演出进步戏剧,剧校遭遇裁撤危机,熊佛西在报上发文驳斥裁撤剧校的种种谬论,坚决支持学生的护校斗争。最后学校保住了,顾仲彝却迫辞职。田汉、洪深等力推熊佛西出任校长。
剧校此时困难重重,四川北路的校舍被分割,经费被削减,教学日常难以为继。熊佛西和师生们只能每周举行周末公演筹集经费,学校得到了周璇、白杨、张瑞芳等著名演员以及梅兰芳先生的声援和支持。当时,熊佛西一家蜗居在学校四楼舞台后的一间小房,师生们靠卖艺所得买山芋熬粥糊口。
1949年,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之后,学校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5年8月,学校从四川北路迁至华山路630号。翌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
如今,走进华山路630号,就会看见古朴、沉静的熊佛西楼。这幢楼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名外籍建筑师设计并建造的俱乐部。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红砖清水外墙,平缓的四坡屋顶,开敞的列柱围廊和建筑基座,具有典型的近代早期外廊式建筑特征。1945年后,回到上海的“中央电影公司二厂”迁来此地,并将这里的房舍改装后用作电影录音室,不少缺乏设备的制片公司常来此处借设备做影片的后期制作。
2001年,该楼进行了系统性修缮,为了纪念老校长对校园建设的贡献,上戏决定命名该楼为“熊佛西楼”。
毓琇楼
文理兼通,剧脉初兴
毓琇楼,以顾毓琇之名,镌刻着一段创校传奇。它不仅是空间的坐标,更是时间的起点。它提醒着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戏剧的根脉,始于一群理想主义者于乱世中的清醒与热情。
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于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上海戏剧学院的毓琇楼是以顾毓琇先生命名的一座建筑,也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
顾毓琇生于1902年,字一樵,江苏无锡人,1923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顾毓琇是一位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佛学家于一身的文理大师。特别是作为戏剧家的顾毓琇,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国剧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之一,一生共创作话剧十二部。
1945年12月1日,在原上海市教育局长顾毓琇的支持下,著名戏剧家熊佛西、李健吾、吴仞之等人创办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第一任校长是顾仲彝。学校接收地处四川北路横浜桥的前日本国民小学(今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为校址,于当年11月开始招收话剧演员组、技术组和研究班(编导组)新生,12月开学上课。著名戏剧家洪深、欧阳予倩、熊佛西、曹禺、陈白尘、杨村彬、吴仞之、赵景深等均曾来校执教。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成立后首部公演剧目即为顾毓琇创作的话剧《古城烽火》。1949年后,上戏多次公演顾毓琇的作品,如1990年至1991年间演出《白娘娘》。2015年,顾毓琇之子顾慰庆、孙顾宜凡向上海戏剧学院捐赠其戏剧手稿、著作原件,以纪念上戏建校70周年。
仲彝楼
孤岛之中,秉烛前行
仲彝楼的存在,是对创校先驱顾仲彝的致敬。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它见证着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承担与退守、坚守与超越。
顾仲彝,1903年10月生于嘉兴。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剧作家。1923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任英文编辑,结识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参加文学研究会。不久经洪深介绍,加入上海戏剧协社,开始从事戏剧活动。顾仲彝先后组织和加入上海剧艺社、上海艺术剧团和国剧团,创作、改编了《孤岛男女》《梁红玉》《八仙外传》《三千金》《水仙花》《恋爱与阴谋》《人之初》《红楼梦》《衣冠禽兽》等剧本,并与费穆、黄佐临改编、导演话剧《秋海棠》。当上海剧艺社第一次演出话剧《梅萝香》时,收到日伪的恐吓信,信内附一颗手枪子弹。顾仲彝不为所动,仍坚持抗日救亡戏剧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顾仲彝任复旦大学教授,并参与筹建上海戏剧电影协会和中国文协上海分会。1945年,与李健吾、黄佐临、张骏祥、吴仞之等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被众人推选为校长。1946年10月,学校为抗议上海市参议会无理通过“裁撤剧校”的决议,齐心协力展开紧张的护校斗争。在上海进步文化界的有力支援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这场斗争取得胜利,学校得以保存下来。但顾仲彝却不能再继续任职校长,由熊佛西继任校长。
1957年,顾仲彝回到上海戏剧学院任戏剧文学系教授。顾仲彝在上海戏剧学院执教期间,先后开设西欧戏剧史、编剧概论、名剧分析、作家作品研究、戏剧概论等课程。1963年完成其一生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归纳性的学术论著《编剧理论与技巧》(现名《编剧自我修养》),在我国戏剧界广为流传,于1984年获全国戏剧理论优秀著作奖。
上戏内的仲彝楼,是上海戏剧学院为纪念创校时的校长顾仲彝先生而命名的。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不仅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历程,更承载了无数艺术家的梦想与汗水。仲彝楼命名以纪念顾仲彝,见证了学院的发展与艺术追求。
健吾楼
汇通中西,剧铸真知
“健吾楼”三个字,自带一份文学的浪漫与思想的锐利。它属于李健吾——作家、翻译家、批评家,见证着一位通才如何以深厚的学养,为戏剧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石。
李健吾生于1906年,笔名刘西渭,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法国文学专家,在文学创作、戏剧实践、文艺评论、外国文学翻译及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贡献。他也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戏剧文学系首任主任,对上戏的创建和发展有奠基作用。上戏华山路校区内,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健吾楼”。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话剧界人才汇聚,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李健吾萌生创办戏剧学校的想法,便拉上了好友黄佐临一起向上海市教育局申请建一所私立的戏剧学校。恰巧,当时的上海教育局局长顾毓琇与李健吾都曾担任过清华剧社的社长,两人一拍即合,学校也成了公立的。顾毓琇推荐了戏剧教育家顾仲彝加入。在梅龙镇酒家的一次聚会上,顾仲彝被众人推举为校长,与教务长吴仞之一同承担起筹备重任。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建校的发起者与召集人之一,1945年至1954年,李健吾一直都在学校任教,主要教授编剧写作与剧本欣赏两类课程,内容涵盖古希腊戏剧、西欧戏剧等。
健吾楼以李健吾命名,与学院的历史紧密相连,它静静伫立,如一位睿智的讲述者。
佐临楼
自我生命,独创一格
黄佐临是上戏的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创办人之一。1945年建校时,黄佐临担任话剧科主任。“佐临楼”是华山路校区主要用于行政办公的一幢建筑。2024年,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校园,并以上戏创校先贤之一的黄佐临先生命名。
黄佐临,1906年生于天津市,著名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导演,有着“中国萧伯纳”之称。1925年,黄佐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黄佐临在英国求学期间,曾“不知天高地厚”地把自己写的一出短剧《东西》寄给萧伯纳。几天后,萧伯纳竟给黄佐临回了信。在《东西》的扉页上,萧伯纳亲笔写道:“如果想有所成就,千万不要去当门徒;必须依赖自我生命,独黄佐临创一格。”
萧伯纳曾送给黄佐临一本相册作纪念,希望将来黄佐临回国后,有了满意的演出,可以把剧照贴在上面。黄佐临一生导演话剧百余部、电影十余部,与焦菊隐并称“南黄北焦”。然而,萧伯纳送的这本绿底金花的贴照簿中,始终没有一张照片。1994年,佐临先生病逝于上海。
端钧剧场
舞台深处,有光长明
在华山路校区,端钧剧场是一座有呼吸、有心跳的空间。它以导演艺术家、教育家风范长存的朱端钧之名,承载着无数个黎明前的排练与暗夜后的掌声,更是一代代戏剧人走向远方的精神原点。
朱端钧,1907年出生,浙江余姚人,著名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1926年入圣约翰大学,次年转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参与辛酉剧社活动。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洪深指导下组织复旦剧社,参与导演《五奎桥》《西哈诺》等剧,与洪深以光明剧社名义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任上海剧艺社导演及演出主任,执导《夜上海》《妙峰山》等抗日剧目,与黄佐临、费穆、吴仞之并称上海“四大导演”。
1949年后,朱端钧任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1956年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改为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任教授、教务长。1962年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朱端钧曾执导《法西斯细菌》《年青的一代》《雷雨》等作品,撰写影剧评论及《排戏杂写》《导演技巧对话》等理论著作,导演沪剧《星星之火》、越剧《秋瑾》,主张融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表演技法。1978年11月7日于《雷雨》排练期间病逝,一生执导作品近90部。
这座原名实验剧场的空间,自1956年由体育馆改建而成,见证过近200台剧目的诞生。2003年翻修后,它成为“端钧剧场”。台前,288个座位静候知音;幕后,梅兰芳购置的老电扇与壁灯,仍在诉说往日风华。
结语
楼宇静默,然而佛西的坚韧、端钧的专注、仲彝的担当、毓琇的远见、健吾的才情、佐临的写意,已化作上戏校园里不灭的气息。行走其间,我们仍能听见历史的回音,仍能感受到那一代人在时代巨变中,为戏剧教育点亮的不熄灭的灯火。
上一篇:我和篆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