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论坛
11月21日,金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金华市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金华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倪喜斌介绍金华市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相关情况。
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蕴藏着千年文脉与乡愁记忆。金华共有传统村落163个、历史建筑1885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底蕴深厚。近年来,金华市始终秉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民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用系统性思维、创新性举措,推进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相关经验连续两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清单,努力打造古村复兴“金华样板”。
创新保护机制,让传统村落“留得住、守得牢”
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村三级保护规划体系,2021年实现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全覆盖。成功推动兰溪市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浦江县、武义县入选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县试点名录。
在全省率先出台传统村落、传统建筑认定标准等指引文件,公布金华市级传统村落31个、传统建筑保护名录422处。构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保护框架,严格落实保护标准,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应保尽保”。
围绕浙中民居建筑特点,制定《金华市历史建筑分类保护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技术规范,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成立金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委员会、婺派建筑学会,深化婺派建筑保护研究,让传统村落不仅“留得住形”,更“守得住魂”。
加强要素保障,为村落保护“强筋骨、添动能”
持续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法规体系,2019年施行《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地方性法规。2024年出台《金华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出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700余万元,重点实施保护项目39个,修复濒危古建筑341栋,保护非遗项目20项。并于近期印发《金华市区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创新设立日常保养补贴资金,推动保护工作从“大修大补”向“精细养护”深化转变。
组织开展乡村工匠专题培训,定期举办技能比武,按照泥瓦工、木工、水电工等职业标准设置比赛项目,创新“以赛代评”机制,培育出一批高级工和技术标兵。累计培训乡村工匠4382人次,为传统村落保护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深化融合发展,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火下去”
因地制宜打造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兼备的活动空间,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如磐安县盘活2130户闲置农房打造“共享农屋”,采用度假养老、创业经营等共享模式,向游客开放租赁,提供拎包入住,实现村民累计增收2400余万元。
鼓励村民、村集体经济以及社会资本等多元力量,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村落保护和发展。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坚持“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理念,成立“百姓护宝团”,在保护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年均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
围绕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推广,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摄影大赛等活动,积极培育古村创客基地等新载体,持续提升村落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金华将继续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耕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大文章,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互促互进、双向赋能,持续擦亮金华传统村落“文化金名片”。
发布会上,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