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珍珠鸟》于1984年发表于《人民日报》。冰心很喜欢,写过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选入语文教材,至今已三十余年,读过这篇散文的孩子数亿人。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珍珠鸟》等冯骥才入选教材的散文、小说编成专集《珍珠鸟》,冯骥才特撰此文。 ——编者
我们写东西离不开对生活的关切、感受与思考,特别是对人,人和人的关系。我很在乎人之间的情真意切,碰到这类的事我就非常感动,我的笔会跃跃欲动。我怕看到人们彼此不信任、相互猜忌。它会使人之间有距离,气氛很冷漠,叫人很不舒服。如何消除人和人的不信任,友善地创造和谐的氛围,是我念念不忘的。这时,我也想到写作。我想用笔表达我的想法,但怎么表达?一般地直言自己的想法是没有说服力的。
写作,首先一定要有好的角度,新颖又生动的角度,人们在阅读中不曾见过的角度。但是一个独特的角度很难硬想出来。还要靠生活的启发与触动,那就看我们心灵是否敏感、是否有想象力了。
作家冯骥才
触动我写“信赖”这个主题的是珍珠鸟。我确实养过珍珠鸟,确实有一只小珍珠鸟从笼子里飞出来满屋乱跑,确实自由自在地在我书桌上蹦来蹦去;有一天,我的玻璃水杯里只有一点水,它居然跳进水杯去喝杯里剩下的水,边喝还边扭头,斜着脸,隔着杯子透明的玻璃看我。它的神气很可爱。它不怕我忽然伸手捂住杯口,把它捉住吗?我当然不会捉它。我也隔着玻璃杯看它,直到它在里边喝够了,然后跳到杯口,站一站,飞走。
冯骥才养的珍珠鸟
我想,它为什么不怕我捉它?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从来没有去捉它,没惊吓过它,更没伤害过它。它不怕我,信赖我。这一下触动我心里边的一个想过的写作的主题:信赖。我想到与它以往美好的相处,想起我们之间友好的交往,原来信赖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点点日积月累的。然而,信赖一旦建立起来,居然能够产生如此奇妙的景象。
木雕小鸟(冯骥才 摄)于是我拿起笔来,完全不需要讲任何道理,只要动情地去想去写,把我和这个小家伙美妙的故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就行了。我要叫我的小家伙活灵活现,一定要选择生活中最生动的细节。为了营造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情境,我放进去一些浪漫的想象。当然我不能把所有想象都放进去。我要留下余地,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想。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想象,都不同,他们想到的一定比我写到的还丰富,还好玩,还有趣。写作就是用有限的文字唤起读者无限的想象。文章写到哪里可以停住呢?应该写到读者的想象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如果文章已经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写任何悦耳的声音都是多余的。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只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依然不是讲道理,而是表达生活的一种真理;也是对读者回味文章的再度启发:我们怎么做才能相互信任,才能和谐,什么样的境界是人之间美好的境界?
我感谢珍珠鸟对我的启示。它帮助我写了《珍珠鸟》,正像我在文章中写到的:它用小小的红嘴啄动我的笔尖。
原标题:《冯骥才:珍珠鸟啄动我的笔尖——关于《珍珠鸟》的写作》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郭影 蔡瑾
来源:作者: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