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寒意渐浓,银杏叶黄,摇曳的银杏叶是全民共享的浪漫景色,却也催生了一门“季节限定”生意——落叶售卖。在电商平台上,不少店铺开始出售银杏叶,例如100片叶片售价约29.9元,部分热门单品销量已达数百单。
这看似红火的“落叶经济”,引发不同声音。支持者认为,落叶从“一扫了之”到“变废为宝”,不仅盘活了闲置自然资源,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低门槛的创业机会。反对者则担忧,这类行为可能构成对公共资源的私占与牟利,触及公共资源商业化的边界问题:谁有权利“售卖”属于公众的落叶?
落叶之所以受到市场青睐,在于它精准契合了部分群体的现实需求。对消费者而言,低价购叶可用于手账装饰、店铺布景、摄影道具等多种场景,既省去捡拾处理的麻烦,也顺应了“懒人经济”的消费趋势。对卖家来说,只需捡拾落叶并稍作处理,即可通过电商渠道变现,不失为一种低成本的增收方式,也吸引了一些文创爱好者进行产品开发。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公共落叶不应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城市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中的落叶,本质上是属于全体市民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市民在游览过程中捡拾少量落叶作为纪念或装饰,属于对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也体现着对自然之美的共享权利。然而,一旦商家介入,大规模捡拾并用于商业销售,性质便发生改变。公共资源被转化为私人收益,这不仅违背了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也可能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例如,若商家为获取“品相完好”的落叶而摇晃树木、踩踏绿地,将直接破坏景观完整性,侵犯其他市民享受公共环境的权利。
“落叶经济”之所以引发争议,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规范中,尚未对落叶捡拾的范围与数量作出明确界定,缺乏具体的行为约束条款;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对这类商品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未能有效规范“公共资源私售”行为。
实际上,公共资源的商业化并非不可为,关键在于采取合理、有序的方式。例如,可由城市管理部门统一收集落叶,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合规企业进行文创开发,并将所得收益用于公共绿地的养护与提升;也可划定特定区域允许市民免费捡拾,同时对有批量采购需求的商家设置许可与收费机制。如此,既能满足公众对落叶的多样化需求,也能确保商业行为在规范框架内运行,实现公共利益与市场价值的平衡。
公共资源的商业化边界问题始终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任何对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能偏离“公益”底线,也不能脱离“规则”约束。唯有在商业价值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公共资源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城市发展才能兼具温度与效能。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彭博(安徽理工大学)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