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学专业博士生刘春柱的学术轨迹始终与“黑土地”紧密相连。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他将科研牢牢锚定于黑土地保护,守护着大国粮仓的根基。
刘春柱并非独行者。在田野地头的躬身劳作中,在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光下,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攻坚战中,不少青年学子将自己的学术轨迹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他们中,有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锐意攻坚;有人守护青少年健康,为健康中国战略挥洒汗水;有人仰望星空,将论文写在祖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征程上。
与传统思政课相比,他们的思政课并非单独存在的课程,而是融入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而是一场知行合一的深度体验。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坚持、团队合作中的奉献精神、看到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时的自豪感……这些生动的事件,构成了独特的思政教育场景。
科研实践是他们的思政“活教材”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刘春柱对脚下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怀有朴素而深沉的情感。在不少人看来,投身农业并非“高薪”“体面”的职业选择,科研条件也未必舒适。但在人生抉择的天平上,刘春柱仍然将砝码放在了农业科研这一端。除了个人情感,也源于一份坚定的信念:在黑土地保护这个看似“冷门”却战略意义非凡的领域,自己能找到位置、发挥作用。
22岁的陈宏川此前完成了一次不寻常的“航道切换”: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陈宏川表示,自己基于兴趣时常阅读前沿期刊、追踪产业新闻。他举了一个例子:“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领域,我们长期受制于人。仅一套储层模拟软件就需我们耗资数百万元引进。”
这个过程就像为自己开设了一堂“形势与政策”课,他理解了国家布局的战略意图,看到了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找到了个人价值的锚点。
目前,他所在的课题组聚焦能源开采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在复杂储层主流通道表征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有利于非常规和深层天然气藏的高效开发。
记者联系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王旭时,他正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参与研制任务。对他而言,“出差”不是偶尔的插曲,而是科研的常态。粗略算来,他每年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奔波在外,工作主阵地随着科研项目需求而转移。
早在高中时,航天梦就在他心中生根,且并非凭空而来。阅兵式上战机划破长空时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新闻直播里火箭点火腾起时地动山摇的轰鸣带来的悸动……这些瞬间,让他真切地看见了何为大国重器,听见了何为时代强音。
和刘春柱一样,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生涯,王旭都在一个领域深耕。
在近十年的科研实践中,王旭对大国重器有了从“知”到“行”的转变,他也从理论的接收者变为实践的创造者。每当自己参与研发的技术应用于一些航天器或者型号任务上时,王旭坦言自己“不会狂喜,而是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平静”,因为自己已将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的战略需求融为一体,任何成果都只是这条必由之路上的一个自然节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由此获得的成就感,远非任何个人荣誉所能比拟。”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是一句口号
怕它能量不够,又怕它不安全——动力电池的这个核心矛盾,现在有解了。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化工研究所,研二学生田雨豪所在的团队给动力电池做了个成功的“大手术”:他们把电池里容易燃烧的液体换成稳定、耐高温的固体。这就像釜底抽薪,从物理层面阻断了燃烧链,让电池既能“力气大”,又能“性子稳”。
该技术紧密契合国家的“双碳”战略,服务于能源转型的重大需求。田雨豪解释,目前锂电池虽应用广泛,但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因此发展钠电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尽管成果丰富,但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组装固态电池时,压力与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稍有偏差,电池片就废了。田雨豪曾连续组装10个电池,最终只有两个能正常测试。那种“一整天的努力付诸东流”的感觉,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
“失败次数多了,反而想通了。”田雨豪坦言,“‘科研’离不开失败,更离不开失败后的坚持。真正的成长恰恰发生在那些不顺利的日子里。”于是,他不再急躁,沉下心,一次次重新开始。
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生狄德润也经历过类似的“无力”时刻。他的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该病长期以来病因不明、机理不清。狄德润所在的团队聚焦脊柱畸形分子遗传机制研究,通过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一些基因变异是全身骨骼发育异常、脊柱侧凸及椎间盘退变的重要病因,团队还解析了环境危险因素对脊柱畸形的致病机理,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
“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在顺境中是口号,在逆境中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法则。”狄德润表示,医学正是在无力中开辟道路的职业。无力不会导向消沉,相反,正是这些“无力时刻”激励着他在科研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为患者带来希望。
走过挫折,陈宏川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得益于他们团队提出的储层表征方法和渗流模型,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产业示范区得以布井与增产。最让他振奋的,是现场工程师的一句话:“你们提出的渗流力学模型真能指导打井了。”
这份来自一线的肯定,让他感到一种比发表论文更强烈的成就感。陈宏川表示,自己更能深刻理解思政课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的千钧分量,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科研工作者实现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
胸怀“国之大者”,科学家是他们的思政老师
上大学之前,王旭就曾看过电影《钱学森》,了解了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故事。那时候,王旭只觉得敬佩。
当他对这个领域了解得越深,就越感到:自己与这些前辈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从技术层面来说,我知道自己无法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是,不同的时代与际遇,应有同样的担当与奉献。“真正值得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种精神。”王旭坦言,航天发射的窗口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型号任务下达,时间节点摆在面前,就必须完成。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没有退路,唯有攻克难关。如今,当他再去看《钱学森》,才深刻体会到,面对那些困扰自己数月甚至数年的问题,能够咬紧牙关、硬熬到底,是多么珍贵的品质。胸怀“国之大者”,科学家就像是一位遥远的思政老师,“每当自己身心承受重压,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是榜样的激励让我能坚持下去。”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博士生朱志镖的研究方向是气体传感器芯片。在农业端,这枚芯片可以精准监测水果释放的乙烯浓度,助力农产品保值减损;在工业端,则可以应用于安全保障,如实时监测汽车内的氢气泄漏。
朱志镖说,“我们做应用研究的,比较难出论文成果,因为我们把整个流程跑下来都需要几年时间。”面对一部分研究者为评职称、求晋升,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状,朱志镖说自己永远记得他的研究生导师的一句话:要做一个有品位的科研工作者。他立志成为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科学精神的追随者,要把研究成果真正用到服务社会上。
刘春柱在田间工作时,常雇请百姓协助,他们也常问:“你这研究对我们种地有啥用?”在示范区采用优化措施后,秋季测产显示产量显著提升,真正为农民带来了收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最终要由土地和人民来检验。”这种成就感让刘春柱愈发热爱科研。
他提到自己的偶像袁隆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刘春柱说,今天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拥有更优越的科研环境,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
除了日常教学,狄德润的导师也会时常告诫学生们,“医学研究必须争分夺秒,这关乎人民健康福祉”。正因如此,狄德润说,攻克复杂难题不能再靠单打独斗,必须依靠团队乃至跨学科的集成创新。
他所在的团队从临床问题和需求点出发,与工科合作搭建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无辐射脊柱排列量化分析和实时运动分析系统、辅助螺钉置入规划系统。他解释,将弯曲的脊柱矫正,规划螺钉的手术路线、确定固定哪些节段等,每一步都依赖严谨的测量与分析。此前,传统测量方式工作量大、流程繁琐。现在的系统能够自动识别X光片中每一节椎体的位置,快速输出精准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也为手术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我们做的东西,可能很长时间都得不到反馈。”田雨豪的导师常教导他:一定要耐住性子,坚持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你终将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田雨豪谈到,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在于甘愿成为后继者的基石。“我的工作,或许只是将认知边界向前推进了一小步;后人站在我的肩膀上,再往前推进一小步。如此一步步地积累,直到某一天,产业化的大门或许就此打开。”
朱志镖谈到,随着我国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在多学科领域已从跟跑迈向领跑。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已成为诸多科技“无人区”的先行者。面对前路,必须坚定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勇敢地为未来发展开疆拓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