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近日,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的50支参赛队伍、100名“飞手”参加了在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举行的2025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操作赛项华南区域选拔赛,争夺本月底在山东举行的无人机操作赛项总决赛入场券。
2025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操作赛项首席专家、裁判长高月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已结束的模块比赛看,选手水平呈现“梯队式”分布,整体装调完成率不高,暴露出日常训练中存在设备不足、熟练度不够等问题。
4组选手进入最终环节
在19日的比赛中,选手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模块的比拼。在第一个模块比赛中,选手除了现场装调无人机外,还要在飞行笼内,指令无人机完成障碍飞行和物品精准投掷等任务。
现场,仅有4组选手进入最终的飞行笼测试环节,有1组完美完成3次物品精准投掷,其他3组则多有遗憾,甚至有1组飞机起飞不久,旋即“炸机”。
高月辉直言,在当天上午进行的模块A(飞行器装配与调试)比赛中,超过八成的选手在关键环节“卡了壳”。
“在21位参赛选手中,仅有4位完全完成了模块A的整个装调和飞行任务。有70%至80%的选手在装调环节存在欠缺,只完成了部分任务,甚至有选手仅完成了40%到50%的装调工作。”高月辉认为,这反映出参赛选手在专业技能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选手在平时的备赛过程中训练不够充分、不到位。
面对选手的普遍困境,高月辉建议,学校需为参赛学生提供充足的训练设备和时间,这是提升技能的基础。“其次,要追求‘又快又准’。”他补充说,模块A的装调时限为70分钟,许多选手败在“速度”上。因此,日常训练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学生的装调速度和调试软件的熟练度,形成肌肉记忆,才能从容应对赛场压力。
总决赛将于山东举行
承办此次赛项的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是广东较早开设无人机专业的学校之一,也是“全国智能飞行器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的发起单位。该校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刘越认为,共同体汇聚了上百家高校与企业,肩负着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使命。此次区域性赛事正契合这一需求,众多业内知名专家的参与,为校方提供了一个扩大影响力、增进专业品牌建设的宝贵平台。
刘越说:“本次赛项后续还将举办有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比赛。我们希望能借此平台,积极参与到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国际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中,为中国的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始于2022年,是3年来金砖国家及友好国家技能人才交流比拼的重要平台。大赛旨在“以赛促教”,并推动竞赛成果转化。据悉,该赛项国际总决赛将于11月27日至29日在山东举行,届时各赛区优胜队伍将同台竞技。
编辑:聂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