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观看更多融媒报道
而今,站在云霄县峰头水库的堤坝上,可以看到一幅两种森林形态和谐共生的图景:一侧,是去年新造的混交林,沉香、红锥的幼苗在阳光下舒展;另一侧,是经过科学经营后,发挥着“森林水库”功能的桉树林。
“这是去年种的,长得特别好。”日前,云霄县马铺乡宝石村林地承包户吴志河蹲在峰头水库边的坡地上,轻抚着沉香苗翠绿的叶片。
就在一年前,这片坡地上还遍植桉树。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依循科学规划种植的混交林:山顶木荷枝繁叶茂,如冠盖荫庇;山腰沉香树与澳洲梧桐连绵环绕,似玉带蜿蜒;山脚红锥茁壮生长,像金字塔基石——这不仅是一次树种的更替,更是一场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
作为福建省首批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之一、福建省沿海最早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县(市、区),云霄县通过一套充满辩证智慧的“破立之道”,让山林与湿地紧密相连,形成了“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体系。
“桉树之问”
如何重塑“森林水库”生态基底
峰头水库岸边,挺秀的桉树林随风发出轻响。在云霄县103万亩广袤林海中,这样的桉树林有28.74万亩。
“桉树生长需求与云霄气候高度匹配,是其能够在此规模化生长的关键。”云霄县林业局二级主任科员汤晋坤告诉记者,大造林时期,桉树曾为荒山披绿立下汗马功劳。
令人惋惜的是,这一树种曾经被简单贴上了“生态杀手”的标签。
事实上,桉树作为国家储备林树种,其速生特性具有独特价值。据林业部门观察,一片22年前种植的实验林,如今胸径已达34厘米,树高34米,生长速度远超本地其他树种。研究表明,桉树在生长10年后对养分的需求显著降低,深扎的根系开始发挥蓄水功能,成片桉树林可形成看不见的“森林水库”。
问题出在急功近利的短周期轮伐上。
受市场需求驱动,不少林农将轮伐期压缩至5到6年,使桉树的生命周期停留在对水分和养分需求最旺盛的“青春期”,无法发挥其成熟后的生态价值。这种循环往复的短周期采伐,对林地养分和局部水循环造成了持续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林农为追求更高回报,采取过度施肥的掠夺式经营,甚至将肥料直接撒在表层土壤。一旦遭遇大雨,未被吸收的肥料便会汇入地表径流,形成面源污染。
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重塑“森林水库”的生态基底,成为困扰当地多年的“桉树之问”。
随着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深入,转机到来。
2023年,云霄在峰头水库周边启动建设总投资11.54亿元的国家储备林项目,成为福建省沿海最早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县(市、区)。
聚焦漳州“两江两溪”生态大局,云霄在桉树矛盾集中的漳江流域,果断划定“限桉区”。一套以国家储备林项目为抓手、以全新理念推进生态修复的“堵疏结合”组合拳顺势打出。
汤晋坤介绍,一是实施国企统一收储,以40年为期进行科学经营,林农获得足额补偿后彻底转型;二是引导林农改造提升,定向培育乡土阔叶树种与珍贵树种,并由财政给予每亩1000元的造林补助,待验收合格后即可兑现;三是林农以林地经营权入股,在此基础上推出地票发行机制。
“我们拒绝‘一砍了之’的粗暴方式。”作为云霄县桉树林统一收储的国企主体,福圣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圣林业”)经理方加盛介绍,该项目科学保留已进入成熟期、发挥蓄水功能的桉树,同时在林下补植闽楠、木荷、枫香等珍贵乡土树种。这种“抚育式”采伐与“镶嵌式”修复,旨在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
更具战略价值的,是当地探索出“以林养林”的模式:像守护心脏一样保护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林以外的林地则作为产业活力区,通过经营商品林来发展经济。这种方式兼顾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统计显示,自2022年以来,云霄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5万亩,森林蓄水能力显著增强,相当于新增近100万立方米“绿色水库”。进入2025年,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新增规划林地约2万亩。
“三票”活权
实现“生态”“生计”双赢
国家储备林项目的推进,离不开林农的支持。
“划定‘限桉区’后,全县28万多亩桉树林中,8.8万亩生态林地上的桉树陷入‘不能砍、没钱赚’的困局。”汤晋坤深知,光“限”会卡住林农生计,光“堵”会激起矛盾,必须为绿水青山找到可兑现的“身价”。如果不能为林农找到一条替代当前生计的可持续路径,任何脱离实际的说教都苍白无力。
改革始于产权的明晰与活化。针对参与合作的林农,当地配套构建起以林票、地票、碳票为核心的“三票”制度体系。
“‘三票融合’绝不是简单捆绑。”云霄县林业局局长何炳森表示,“本质上,我们是在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变现’机制。地票用来盘活土地资源,碳票体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林票则代表林木经营产生的收益。”
此外,为确保改革机制持续高效运转,云霄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精准投入到“三票”改革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资源调查、平台建设,到后期的项目培育与市场拓展,保障整个体系不仅能够顺利建立,更能实现长效运行。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行地票87.9万股、林票380.4万股,将零散的林地资源整合为可量化、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包。
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林地承包户吴志河最初的态度是“坚决反对”:“桉树5年一收,一亩净赚3000元,我凭什么要改?”
工作人员和他算起了一笔“长远账”:“这片桉树林在水源边上,政策上已经明确不能砍了。维持现状,就是守着‘绿色的贫困’。如果选择由国企一次性收储,能让你立刻拿到一笔足额补偿,可以作为转型投身其他行业的启动资金;如果选择以林地入股,短期看收益是少了,但林子变成了‘绿色银行’,不仅年年可以分红,未来碳汇也能卖钱。”
经过反复思量,吴志河最终选择将自己的90亩桉树林交由国企统一收储,获得50万元的一次性足额补偿。“有了这50万元,我当时心里就踏实了,打算承包一片林地,种植沉香树。”吴志河回忆。
山上的绿意在蔓延,山下的产业在蝶变。
“沉香素有‘药中黄金’的美称。沉香树经受损伤后,会渗出汁液凝结成树脂,经过沉淀质变形成沉香。”龙身沉香种植基地负责人曾永海捧着一块结香木料解释,“我们2023年嫁接的1000株沉香树,已产出1.2吨沉香原材料。”
曾经,由于过度采挖,云霄县马铺乡出产的马铺沉香“一木难求”。如今,通过与国家级团队合作推广高效结香技术,云霄的“马铺沉香”地理标志影响力持续扩大,产业正从种植向深加工、文旅等领域延伸,创新开发的沉香茶叶、沉香酒、日化用品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
“2023年以来,云霄新增沉香树林3000亩。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沉香树,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云霄县副县长汤永坚告诉记者,如今,云霄县共有近万亩沉香林、多个现代化种植和育苗基地。
吴志河如今也算清了这笔“长远账”。“以前种桉树是赚‘快钱’,但地越种越瘦。”他指着新栽的沉香苗说,“这种树虽然成材慢,却是可以长久留下去的‘子孙福’,将来结香后的收益是桉树木材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2024年,云霄全县重点林工企业已达13家,实现产值15.45亿元,其中两家企业荣获“福建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形成多业融合的林业产业新格局。
点“碳”成金
对青山绿树的价值管理
峰头水库畔,一场关于林木价值的“身份革命”正在无声推进。经过严格筛选与科学测算,上万亩符合条件的林木的生态效益逐步被开发成碳票,进入生态交易市场,实现从生态资产到市场资本的跨越。
“不是所有树木都能‘变身’碳票。”在林间,负责碳汇开发的工程师田野一边记录树木生长的年轮轨迹,一边解释道:“如同人类一样,树木也有‘黄金生长期’。过熟林固碳能力趋于衰退,幼龄林吸附能力尚未充分形成,唯有进入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与近熟林,才具备成为优质碳票载体的能力。”
首批进入市场的600亩林木,其价值转化建立在严谨科学测算的基础之上。田野和团队跋山涉水,布设大量样地,区分不同碳层,对每棵样本树的胸径、树高进行精准测量,详细记录树种、树龄等关键数据。
“我们要确保每一吨碳汇都真实可信,经得起科学与时间的检验。即便是同一片树林,其固碳能力也因树木的胸径、树高、树龄和健康状况而异。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精准计量这片林地的碳汇‘家底’。”田野表示,团队会在上万亩林区内,对每棵样本树的关键生长指标进行逐一测量和记录,其本质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一次严格的“分类普查”。测量越精细,碳汇量的核算就越准确,由此生成的碳票才更具公信力。
在峰头水库畔,一片300亩的新造林地已被纳入漳州信息产业集团碳票发行试点基地,生成的首批碳汇指标也成功售出,50万元资金已汇入福建省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
除了开发碳票,当地还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探索“碳汇抵偿生态修复”新模式。
日前,云霄县林业局在查处村民陈某海非法占用林地修建生活设施案件过程中,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首次引入“碳汇认购”机制。当事人在接受处罚的基础上,自愿委托专业机构认购1000元林业碳汇,以替代履行碳汇损失赔偿责任。
“司法案件中的行政相对人或涉事企业,转型为特殊的‘生态修复者’,通过向漳州信息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信产集团’)等主体购买碳汇指标,间接参与修复。”汤晋坤表示,“让破坏者通过购买碳票来弥补生态损失,既落实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又巧妙解决了当事人缺乏专业造林能力的现实难题。”
这笔绿色交易的背后,是一场技术与资源的高度协同。信产集团与福圣林业携手合作:福圣林业提供符合标准的林地资源,信产集团则搭建起可追溯、可监测的碳汇测算体系。在收益分配上,信产集团分得40%,福圣林业获得60%,既保障了技术投入的合理回报,也激励了林地资源的持续管护与扩展。
更为深远的是,这一机制围绕森林生态被破坏后的修复治理,形成了“追偿—修复—再生”的完整闭环。福圣林业将碳票收益重新投入林木抚育,进一步提升碳汇能力;破坏者通过投入资金参与履行了社会责任;司法机关则于惩戒中注入了修复动能。生态修复,从此不再是单向的惩罚,而演进为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动态共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