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十五五”时期,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新时代国家公园发展指明方向。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探索”全面迈入“法治规范”新阶段。
兼具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身份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承载着生态守护与文明传承双重使命。我们应当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国家公园法为遵循,锚定保护升级、价值转化、理念传播“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刚性约束中筑牢生态底线,在创新实践中释放绿色活力,为国家公园建设打造“福建样板”。
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四周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体制机制破局见效。闽赣两省首次开展省际协同立法,相继通过《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从管控措施、协作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在桐木关区域,两省管护员共用一套规章制度,将曾经的“界碑隔阂”变成了如今的“联防联控”。省内则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设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实施“林长+警长”机制、建立检察监督协作机制,让每一片山林都有了明确“守护者”,有效破解“一山分治”“九龙治水”难题。
生态保护成效初显。武夷山国家公园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建立由人工常态化巡护和无人机等科技巡护相结合的巡护机制,消除监管盲区。2025年联合华为启动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试点,通过红外相机、AI识别技术,将数据效率提升3倍。采取“自然+人工”修复模式,开展植被修复与水环境改善,共记录高等植物近3000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
价值转化社区共享。推行“武夷品牌+企业品牌”模式,“武夷岩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700亿元。合作开发茶园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体系,为实现茶园碳汇市场交易打下基础。通过公益岗位、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社区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鼓励社区群众参与特许经营、文旅服务等,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
对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导向以及国家公园法新要求,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仍需精准发力。
保护工作要向“更精细、更系统”升级。以国家公园法对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分类管控要求为遵循,推动保护工作精准提质。聚焦黄腹角雉、黑麂等旗舰物种,深度研发智能识别、智慧监管等技术手段,构建“栖息地微环境管控+智能识别监测”精细化体系,结合物种繁殖、迁徙周期科学划定临时禁入区与生态缓冲带,减少人为活动干扰;整合闽赣两省科研力量,利用大数据模型评估生态系统原真性,推动监测数据从“感知”向“预测预警”深化,提前预判病虫害、气象灾害等生态风险,让管护决策更具科学性;依法完善“生态评估—精准修复—动态监测”闭环机制,健全修复效果长期跟踪机制,确保每一次生态修复都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价值转化与社区融合要更加深化。立足“拓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法律导向,深化价值转化与社区融合。以法律保障的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为基础,建立覆盖茶、竹、水等特色产品的全域权威认证标准,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紧扣“十五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健全林业碳汇、茶园碳汇计量核算与交易平台建设,探索“碳汇+生态旅游”“碳汇+绿色金融”等创新模式,推动生态价值市场化变现。指导、支持居民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持续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特许经营清单覆盖面,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真正实现“保护有收益、参与有动力”的良性循环,将国家公园周边村落打造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生”的典范。
国家公园理念要持续传播。根据加强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法律要求,全方位培育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彰显国家公园价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力量协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增加宣传频次,创新科普宣教形式,让生态知识触达更广群体;加强与国际知名国家公园和国内其他国家公园交流,充分吸收借鉴国家公园科普和保护宣传先进经验;大力推广武夷山国家公园标志和IP,优化自然博物馆、珍稀植物园等基础设施,升级生态科考、科普进校园、自然教育等品牌活动和科普展示馆等沉浸式教育场景,为公众提供更多亲近武夷山、体验武夷山、了解武夷山的机会。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上一篇:国家卫健委详解冬季健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