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承载着闽南文化的千年基因。21世纪以来,梨园新编戏在舞台上相继呈现,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连接起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梨园戏中的“十八步科母”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表演程式,也被称为“父母步”,共有十八式,是梨园戏表演艺术中的典型特征。这些表演程式中的科步规范十分严格,并有许多相应的口诀。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指手对鼻,偏触对耳,提手对乳”等。这些科步程式都是现实生活的模拟与升华,即使像上下轿、开关门等简单动作,都要求是美的再现。正如俗话所说:“老戏旦跌倒都是科。”因而人们到戏棚或是剧场不叫听戏,而叫看戏。
新编戏在保留基本程式等传统基因给观众带来美感的同时,赋予其现代生命力。取材于泉州民间故事的新编戏《倪氏教子》,探讨了当代亲子教育的问题。剧中,演员的表演不失梨园戏的科步规范,并在肢体语言中融入夸张的现代喜剧元素,让古老身段焕发新意。
今天,人工智能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陈三五娘·平行空间2》中,AI扮演者通过“机器人化”的程式表演,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AI会衍生感情吗?古老的戏曲艺术如何生存于科技时代?剧中,在数据洪流中觉醒的AI,意外闯入传统戏《陈三五娘·大闷》的古典美学时空,令他对“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充满着无尽的好奇。这个由0和1构成的数字生命体,在完整载入“生旦净末丑外贴”的戏曲基因图谱后,竟对传统程式产生了超越算法的情感共鸣。
梨园戏的音乐根植于南音体系,在传统戏的唱腔曲牌中,因流派不同,所用曲牌有所不同,音乐韵味也有所差异。小梨园流派因多演才子佳人的戏,较常用“锦板”“中倍”等各滚门中的若干曲牌,音乐风格较为典雅华丽、婉转悱恻。上路流派多演忠孝节义的家庭伦理戏,较常用“叠韵悲”“沙淘金”等曲牌,音乐风格比较质朴刚劲。下南流派多演半文武的工服戏,较常用“浆水令”“水车歌”“红衲袄”等曲牌,音乐风格偏向豪放,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新编戏则无流派之分,在传统曲牌的选择上以音乐风格为主要参考。在音乐设计上,音乐编创者对南音音调进行了解构重组,不仅加入“主题音乐贯穿”技法,还增添了“引子”“过门”等手法来铺垫和渲染情绪。融入了西方交响乐配器后的戏曲音乐,既保留了深入人心的闽南传统音韵,又形成更具戏剧张力的音乐叙事,同时将这种情感共鸣拓展至更广阔的时空。
梨园戏不仅承载着闽南文化基因,更通过新编剧目将地域故事升华为人类的共同命题,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梨园戏创作者敏锐捕捉社会现实,将地域故事转化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女性形象的重塑是新编戏的亮点。梨园戏编剧王仁杰在塑造女性角色时,打破传统戏曲中对“贞女烈妇”的刻板印象,成功注入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新编戏《董生与李氏》在国内外各类舞台上久演不衰。这部剧勇于表现寡妇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从更深层次上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李氏最终在封建权力结构中争取到自主空间,这一形象不仅呼应了当下性别平等的全球议题,更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反抗基因”。
这种重塑后的女性形象在法国版改编剧《董生与李氏》中同样引发共鸣:法国导演帕特里克·索梅尔将梨园戏的“情欲与道德”主题融入西方戏剧语境,让巴黎观众透过东方故事反思自身文化。新编戏《董生与李氏》曾在巴黎连演八场,刷新了中国戏曲在法国演出的新纪录。
梨园戏虽经千年时光的冲刷与洗礼,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鼎立于世界戏曲艺术舞台,与闽南文化水乳交融,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活态传承”的福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