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卢晓琳
“您好,这是我们的执法证件。确认无误后,我们就开始检查。”11月11日下午,南通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郭洪泽、王西强坐在电脑前,登录安全生产非现场执法系统,与江苏顺弘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经理曹亮视频连线。
“请您佩戴好AI眼镜,我们先去生产车间,重点看一下包装材料存放区域。”执法人员通过系统远程亮证,明确执法合法性后,一场“零接触”的安全生产检查就此展开。随着曹亮戴上AI眼镜走入车间,AI眼镜自动变焦功能同步启动,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出画面:曹亮根据执法人员的指令移动,机器运转的轰鸣声透过音箱传来,货架上堆叠的纸箱、地面标注的安全通道线,都清晰得仿佛就在现场。
发现疑问处,郭洪泽点击系统“一键拍照”按钮,AI眼镜实时捕捉画面并自动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同时生成带时间戳、定位信息的取证记录,全程留痕可溯。随后,执法人员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系统同步给曹亮,AI眼镜光幕上直接显示需要整改的问题清单,整个检查流程1小时20分钟便完成了。
“不用像过去那样专门安排人陪同,检查只花1个多小时,一点没耽误生产。”曹亮对这一新型执法模式赞不绝口,“最让我们认可的是过程公正透明,从亮证到检查再到反馈,云端完整记录每一个环节,检查结果让人心服口服。”
“以前执法人员上门,要准备各种资料,配合人员得全程跟着,两天才能完成全部检查。”同样感受到便利的南通迪爱生色料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康海军告诉记者,“现在用AI眼镜远程检查,一天结束,配合人员也从3人减到1人,企业负担轻多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作为工业大市,南通有7万余家7人及以上企业。传统执法不仅面临人少事多、效率低的困境,频繁上门也会干扰企业生产。为此,南通以AI眼镜为核心搭建移动智能电子监察系统,构建安全生产非现场执法体系,探索推进零接触、广覆盖的安全生产非现场执法模式。“既守住了安全监管的‘严底线’,又传递了服务企业的‘暖温度’,为安全生产筑牢科技防护网。”南通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黄鑫介绍,目前南通已通过该模式检查121家企业,普通程序办案时长平均缩短5天以上,隐患判定准确率也从70%提升至90%以上。
南通还创新打造“AI眼镜+数问场景”模块,针对工贸企业数百种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AI能自动识别分析。下一步,南通还将升级技术,用高精度测距实现远程勘验安全距离,未来一年让AI智能识别覆盖工贸65项、化工20项重大隐患,两三年内推广应用至工业企业较大以上风险判别。
上一篇:盐城经开区打造新型国际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