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研发 武清转化
创始人
2025-11-23 04:51:47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正被改造成高效的“细胞工厂”。在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款与人类自身胶原蛋白序列百分百匹配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成功量产。

  这项前沿的合成生物技术,已经在武清区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惊险一跃”。

  元一生物只是武清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该区与铁科院、天津大学等15家顶尖高校院所深度合作,42个高质量转化项目落地生根。这里集聚了8个院士及专家团队、2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95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链的“最先一公里”与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在此无缝衔接。

  “京津研发”的尖端智力遇到了“武清转化”的产业沃土。武清——京津走廊上的创新节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本”。

  跨越转化鸿沟 架起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从“书桌”到“货架”,从论文成果到市场产品,这段距离究竟有多远?如何跨越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

  武清区以机制创新作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我们正以‘建平台’与‘创机制’双轮驱动,既要种好科研的‘梧桐树’,更要打破制约转化的‘玻璃门’。”武清区科技局副局长张绍锋用“破界”与“重构”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全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平台建设的核心思路。

  在搭建创新平台的同时,武清区大胆推进技术入股、共建研发机构等创新机制,着力重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筑巢引凤”,更是创新生态的“价值共生”。

  在这片精心培育的创新沃土中,“技术代理人”成为其中最活跃的要素。武清区以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布局,成功培育引进了超非凡等1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锻造出一支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这支队伍既懂科研“语言”,又通市场“逻辑”,真正成为衔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翻译官”与“摆渡人”。

  随着创新机制的持续深化,“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的创新生态不断释放强大引力,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京津汇流”在武清持续加速。

  走进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新一代列车控制系统进行最后的调试。2017年,承载着北京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的技术成果,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在武清开发区正式成立。截至2024年底,公司承担的轨道交通信号业务累计应用于32个城市,完成了2903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

  “从实验室的理论模型到实际应用的列车控制系统,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创新之路。”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突破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卡脖子”难题的自主创新企业,以CBTC自主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空中交通、高速公路及智能网联等多场景、多控制体、高并发的复杂综合交通系统。现已形成轨道交通、航空、智能网联、生态链四大战略板块,在全球轨道交通领域树立了中国标准。

  如今,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在武清仍不断孕育新的可能。公司已建成低空经济科创园,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集“空路轨”综合测试验证、智能制造、产业孵化、教育实训及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这一全新平台将推动交通创新从地面向空中延伸,为武清的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此外,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孵化的天津清润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3月落户武清开发区后快速推进,其年产20套水下作业机器人项目已正式开工,展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武清速度”。

  全周期服务 跨越创新“死亡之谷”

  在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王银松教授团队研发的口腔疾病诊疗一体化光学治疗仪,一度面临众多创新成果共同的困境:实验室里技术成熟,却因缺乏中试基地和产业化资金,在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时徘徊不前。

  近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武清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王教授的项目迎来了转机。

  “科技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生产载体,还量身定制了‘临床贷’等科技金融产品,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产业化的曙光。”王银松说,正是这种专业化、精准化的赋能服务,才使团队的创新成果得以跨越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鸿沟。

  走进科技园,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深厚的产业基础相得益彰。坐落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周边环绕着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达106亿元。不久前,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此举办,200余个晋级项目在此角逐,为园区注入了新的创新动能。

  

  

  科技园从签约到2500平方米起步区投入使用仅用了31天,构建了贯通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孵化—市场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校地“研转产用”一体化合作的新标杆,加速了前沿医疗技术转化、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产业转化,推动武清区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新高度。

  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漫长跑道上,有无数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中间地带,让很多前沿技术折戟沉沙。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科技园精心打造了“1+3+5+N”全周期科创服务体系。

  “简单来说,我们的服务就是为企业配备一套完整的‘创新装备’。”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桂宝介绍,“我们搭建了1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了从政务到知识产权的七大服务功能,确保企业需求‘一键响应’。在此之上,我们建设了项目库、人才库、资金库3个资源库。同时,我们配备了5个中心,从技术评估、临床验证到融资注册等关键环节,为企业全程护航。最终形成一个开放式的N元生态,无缝链接高校创新源头、医院临床资源与企业产业动能,让创新要素在这里自由耦合、共创价值。”

  目前,科技园起步区已扩建至1万平方米,为项目及时落地转化提供了更大空间,6项科技成果在科技园起步区提前落地注册并启动研发,实现了“即入驻即转化”。其中,天津医科大学郑斌教授团队的微针贴片项目已完成公司注册,预计3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基因编辑项目与区内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围绕研究解决EBV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问题。药食同源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如今,在这片生物医药创业热土上,创新转化的种子正破土而出,迎风生长,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产业新图景。

  科技金融 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

  在武清,科技金融正成为推动“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的重要引擎。

  近日,西诺通科(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优达产业投资集团共同投资成立检验检测公司。这家服务于伊利、蒙牛等国内90%以上乳品企业的高科技企业,2023年将部分业务从北京亦庄迁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如今在科技金融的助推下,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成立的检验检测公司位于武清开发区国际企业社区,公司以武清为核心,辐射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创新打造了“线下便民检测点+线上预约系统”的双轨服务模式,为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灵活高效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

  “优达产投集团与我们共同投资成立公司,有助于我们将北京的研发优势与武清的产业基础深度结合,真正实现‘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的协同发展。”西诺通科副总经理王继圣表示。

  在企业技术成熟、市场拓展的关键期,武清开发区全力打造的产业投资运营平台——优达产投集团,展现出了独特的赋能价值。该集团围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构建起规模达35亿元的基金矩阵,通过“资金支持+产业赋能”的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在武清,科技金融已超越传统的资金支持角色,正通过更加灵活多元的合作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同样的科技金融赋能故事,也发生在智谱华章环渤海总部。这家由清华大学孵化的AI领军企业,在获得优达产投集团战略投资后,不仅快速推进国家级大模型综合评测项目建设,还与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组建“AI+合成生物”产业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武清区通过构建“基金+产业+生态”的科技金融体系,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创新。在这里,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产业投资与专业服务双轮驱动,形成了“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条赛道、带动一片生态”的良性循环,让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之路更加顺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北日报评论员|开启“十五五”... (来源:河北新闻网)转自:河北新闻网开启“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二论学习贯彻省委十届九次全...
十几块和上百块的充电头,到底有... 手机充电头是必不可少的日常配件市场价格从十几块到上百块不等这些看似相同的产品究竟有何差异?一组实验带...
宁波奉化区优化人才培育生态——... 在宁波精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8岁的范文飞拿着优化后的生产线图纸与技术团队投入地进行交流。20年...
英媒:美国迫使基辅达成协议 格隆汇11月23日|据英国《卫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美国正在迫使基辅同意华盛顿提出的和平协议,威胁说...
事关以旧换新!江西多地商务部门... (来源:都市现场)南昌市商务局最新发布自11月23日24时开始汽车报废更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