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潘娟娟)初冬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小柴旦沙漠养殖基地,青背白肚的“沙漠蟹”正被渔民分批捕捞上岸。蟹黄饱满欲滴,鲜味扑面而来。作为都兰首个沙漠水产养殖项目,1.5万公斤辽宁早熟蟹迎来丰收,经冷链物流直抵江浙沪粤市民的餐桌,以“沙海养鲜”的生态实践,在高原荒漠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谁能想到,这片曾经“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如今能养育出肥美的螃蟹。养殖基地负责人李继青捧着刚捕捞的螃蟹喜不自禁:“你看这蟹黄,都快溢出来了!当初就是看中昆仑山冰川水的好水质,养出的螃蟹肉质紧实、鲜味足。”
这片300亩的养殖区,历经两年半的试养周期初见成效。“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养蟹养出了我们的好日子!”曾经在戈壁放牧的小夏滩村村民李勇说,如今实现了“放牧+养蟹”双增收。螃蟹养殖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发挥了生态修复作用——螃蟹掘土改善土壤结构,水体循环涵养周边植被,让这片不毛之地焕发新生。
都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将进一步扩大螃蟹养殖规模,构建“科研院所+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学研模式,探索螃蟹与南美白对虾、花甲的立体养殖技术。同时,结合柴达木盆地的旅游资源,打造“沙漠养蟹观光体验”项目,让游客见证“沙漠出螃蟹”的奇迹,参与捕捞、烹饪互动,推动生态养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