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青年吃苦耐劳精神 不负时代重托
创始人
2025-11-22 20:26:19

“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格塑造、理想培育的拔节育穗期。青年时期的成长实践对青年意识形态的建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生活在新时代的新青年们今天的青年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毋须接受艰苦生存环境的考验。但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同样艰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新时代下缺少了艰苦环境的磨砺,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却需要青年们更能吃苦耐劳,此中尤为关键的便是要求新青年们学会“自找苦吃”。当代青年要自找“德”之苦,以青春之本。“德者,本也。”青年要成长成才,不仅需要能力上的磨砺,更需要品德上的锤炼。在面对诱惑、功名与个人利益时,敢于坚守初心、敢于自我约束,甘愿吃“德”的苦、守“德”的严,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行得正。在新时代涌现的一批青年榜样中,“时代楷模”黄文秀就是自找“德”之苦的典型。在取得硕士学位、拥有更多更优职业选择的情况下,她毅然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主动返回家乡百色,参与脱贫攻坚。她说:“硕士帽不该戴在象牙塔里,而要戴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背后,是一个青年对“德”的自觉选择——把个人理想同国家需要紧紧连在一起,把人民幸福作为价值坐标。黄文秀坚持在扶贫一线,入户走访了解村民家庭情况,热心帮助贫困户找致富路。深夜仍未完成的材料,部分群众的不理解,这些源于工作中的误解与压力,她从未退缩。她反倒常说:“扶贫干部要心里装着群众,不能只图自己轻松。”为了照顾独居老人,她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上山送米送药;为了助力村里产业发展,她牵线搭桥、跑项目、找销路;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看到外面世界,她筹办活动,鼓励他们读书才能成才。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任务、生活的清贫,黄文秀始终以“守德如守关”的姿态迎接。她鲜活的生命最终定格在30岁,却留下了一段最亮的青春轨迹。她以“舍得”的胸怀、“忍得”的品格、“担得”的担当,用行动书写了一名青年干部的道德选择。青年之德,贵在坚守;青年之苦,贵在自愿。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判断深受互联网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以“佛系”“躺平”为代表的“丧系”青年亚文化,使得部分青年群体曲解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认为“吃得苦中苦,就有吃不完的苦”,从根本上否定吃苦耐劳精神对锻炼意志品质、提升自我认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意义。当代青年应从黄文秀的青春故事中汲取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在价值多元中坚守正道,在个人选择中始终以人民为念、以国家为重。不断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培养创新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明辨修德,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让青春因“德”而立、因“善”而亮、因“担当”而稳。从而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成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当代青年要自找“知”之苦,以青春之色。回看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读书与求知经历,被称为“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他从军队退伍,他寄居于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前往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图书馆一开门便进去,闭馆时才离开。中午只以几个米糕充饥,风雨无阻,从不懈怠。他自比为“牛闯进了菜园”,书籍是鲜美的蔬菜,他是饥渴的牛,贪婪地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那时,他的大量阅读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世界地理与历史,从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法意》,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再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知识结构迅速拓展,为他后来接受更先进的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后,青年毛泽东迎来了五年半更加系统而深沉的求学时光。为了专心读书,他立下“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庭琐事。认为我辈青年应当思考的是“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等重大问题。纵观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勤奋至苦而其甘之若饴。他生活如同苦行僧般简朴,一心只想珍惜每一刻读书时间。好读书,读好书,但绝不读死书。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用游学与社会调查拓展认知,深化理解。正是青年时期这些扎实的学习积累与意志锻炼,使青年毛泽东最终成长为能够洞察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家、战略家和革命领袖,也奠定了其一生道路的思想根基与精神底色。在新时代背景下,我辈青年更应自找“知”之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学习,把学习摆在精神追求的最前沿,将之贯穿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之中。通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方法,抓住当今时代的无穷的机遇,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练就“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真本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代青年要自找“行”之苦,以青春之光。回望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任职期间,那时的兰考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困扰,群众生活艰难,生产发展滞后。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百姓饱受困苦的现实,这位年纪不大的县委书记没有退缩,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觉把自己摆在“苦活、累活、难活”的最前沿,带领群众探索脱贫道路。他深入田间地头察看灾情,顶风沙、冒大雨、踩盐碱,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血攻坚治理。他组织干部群众查风口、探流沙、寻水源,带头拉着石棉网和群众一起治沙压沙。他常说:“每一分成绩,都是群众干出来的。”在他的带领下,兰考人民逐步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办法,许多多年难解的问题得以突破。这一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更体现了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和踏实干事的精神风范。为了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他拖着身患肝病的身体,坚持带头劳动、带头调研,痛得实在忍不住就用木棍顶着肝部继续工作。他奔波在治沙现场、内涝地带,风里来雨里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焦裕禄精神”也由此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坐标。脚踏实地,方能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当代青年应当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摒弃浮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要敢于自找“行”之苦,在党的号召与时代需要中找到自己的奋斗坐标,主动奔赴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脚踏实地行动,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当代青年应当以诸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榜样,摒弃浮躁心绪,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要敢于自找“行”之苦,在党的号召与指引下,积极投身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青春绽放在条件艰苦的西部荒漠,绽放在基层农村,绽放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使青春韶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淬火成钢”。“自找苦吃”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精气神,还是青年自觉担当使命, 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自找苦吃”的自觉鞭策自己,主动吃苦、学会吃苦,“自找苦吃”也“乐在苦中”,方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途中更稳、更好地肩负重任。不负青春华年,也不负人民的期待与时代的重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研究生 杨景超)

来源:红网

作者:杨景超

编辑:肖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球发展研究与实践奖”获奖学... 【“全球发展研究与实践奖”获奖学者:#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提供重要启示#】11月21日,全球南方现...
湖北各级法院运用“林业碳汇+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11月22日电(蔡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11月22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
山东省首个针对一个戏剧类制定的...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日前,记者在滨州市人大常委会获悉,《滨州市保护传承吕剧文化条例》(以下简称《...
上海三联书店宜昌店正式启幕 转自:宜昌发布11月22日,上海三联书店宜昌店启幕活动举行。市委书记熊征宇,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