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新鲜出炉,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黄险波三位来自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优秀专家榜上有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前,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共有十余位候选人来自民营企业,彰显民企在科技领域具备与各路高手“掰手腕”的硬实力。
观察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工程院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专项名额的政策才刚刚起步。未来,这项创新政策进一步落实,有望推动更多来自民营企业的科技专家进入院士行列,推动中国院士队伍结构优化,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院士增选机制“破壁”
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相当于“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长期以来,院士主要授予高校院所和国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民营企业人才占比少。
今年上半年,院士评选制度迎来“破壁”时刻。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专项名额,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
“为民营企业院士候选人设立专项名额,彰显中国一以贯之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更直接和更明显的积极信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这反映出民营企业的科技强大实力,也表明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重视提升。
民营经济受重视,原因不言而喻。民营经济如今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在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创新水平也持续提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42万多家,占比由62.4%扩大至92%以上。
支持民企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
为更好释放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效能,助力其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今年5月20日正式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中提到,国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发挥作用。
在蔡之兵看来,一系列举措意在提升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如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进一步向民企开放,有利于降低民企开展科研的门槛与成本,吸引更多有条件的民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中国创新体系整体能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激发创新活力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中国更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激发创新活力。
蔡之兵分析称,此次入选民企专家名单和此前披露的民企专家候选人背景,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这表明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对实体经济的聚焦。
此次当选院士的三位民企专家的深耕领域都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多年深耕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带领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产品设计与集成、制造工艺与装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整车研发工作,取得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为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全球领跑者作出重要贡献。
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多年深耕车用材料高性能化、电子材料安全环保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规模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化,为中国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从国家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大对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到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制度的“破壁”之举,再到多位民营企业专家成功跻身院士行列,不难看出,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人才梯队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刘亮
liuliang@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