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手稿写满鲜活的回忆
创始人
2025-11-22 14:40:19

有的人为了给孩子讲故事成为了作家,有的人通过讲故事成就姻缘,有的人因为写故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今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楼大厅内,“四秩故事,沪上风华”——《上海故事》创刊四十周年回顾展上,读者、作者济济一堂,他们看着展板上新民晚报5年前刊登的《不只伟业壮举更有凡人小事》报道,在泛黄的手稿与鲜活的回忆中,重温上海故事里的事。

1985年,《上海故事》由内部刊物《上海演唱》(故事)更名创刊,从最初60万册的发行量一路攀升至巅峰期120万册,成为连接全国新老作者与亿万读者的文化纽带。四十年间,它记录时代变迁,更在无数人心中种下故事的种子,悄然改写着人生轨迹。

IT从业者蒋伟从未想过,为孩子讲故事的简单初衷,会让他踏上写作的“不归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上海故事》作者交流群,最终成为杂志的常客,在代码之外找到了另一片精神天地。中国作协会员管新生的记忆,定格在1992年那个湿漉漉的春天,他捧着《阿三闯世界》的手稿,忐忑地走进黄陂北路226号的编辑部。责任编辑章慧敏的一句“阿三能成品牌”,让这个“永远奋斗、永远失败、永远不出局”的角色,在杂志上安营扎寨。

对于文学青年而言,《上海故事》则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沈阳教师姜游游珍藏着第200期《上海故事》,那上面刊登着他大二时创作的《追梦少年》,这篇处女作的发表,让他坚定了文学追求,如今已出版6部著作,成为辽宁省作协会员。

杂志的温度,也传递出人生的厚度。著名故事作家郁林兴至今记得,二十多年前他带着三篇稿子拜访副主编蔡维扬,素未谋面的编辑不仅留用两篇,更承诺“会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这句暖心的话,后来成为郁林兴担任《民间文学》副主编时的审稿准则,将这份尊重与善意延续。

四十年岁月流转,《上海故事》从未停下脚步。如今,它以“上海故事汇”、故事大赛等线下活动深耕群众,更拓展新媒体矩阵,让经典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吴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研报掘金丨浙商证券:维持吉祥航...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吉祥航空业绩修复节奏与行业略有不同,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未来三年业绩修复斜率与利润...
苏奥传感跌2.01%,成交额9... 11月26日,苏奥传感盘中下跌2.01%,截至13:20,报8.78元/股,成交9762.93万元,...
中国动向公布中期业绩 公司拥有... .ct_hqimg {margin: 10px 0;} .hqimg_wrapper {text-a...
吉利汽车因雇员行使认股权而发行... .ct_hqimg {margin: 10px 0;} .hqimg_wrapper {text-a...
沪宁股份涨2.02%,成交额2... 11月26日,沪宁股份盘中上涨2.02%,截至13:24,报27.28元/股,成交2216.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