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源发布
10月22日,2025年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举行,河源展团组织81家企业携297款产品参加,连续3年参会,续写生态好物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联结“新篇章”;10月30日,河源土特产馆开馆,通过线下实体展销与线上电商联动,让“河源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河源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大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已培育出龙川山茶油、河源米粉、连平鹰嘴蜜桃、紫金春甜桔、东源板栗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和平腐竹、河源小蛋、龙川三宝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品提质升级的背后,是河源市近年来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发展格局,加速推进种植标准化、加工智能化、品牌高端化和市场多元化,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0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河源米粉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超过3亿元;东源板栗、连平鹰嘴蜜桃等特色水果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科技赋能提质效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生产”
金秋时节,在龙川县黄石镇,广东星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骆碧群和村民穿梭在油茶林里采摘茶果。骆碧群说:“祖辈只会种茶榨油,我们这一代却能把山茶油做成响亮的品牌,卖到粤港澳大湾区去。”她的底气源自近年来科技贯穿于油茶种植、采摘、加工全过程。
骆碧群说,以前油茶种植“靠天吃饭”,存在树种老化、采摘成本高、小作坊加工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现在河源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依托政策加码、技术更新等,让油茶品种不断改良,结果率更高,再加上采用规模化种植和机械采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灯塔盆地农高区,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搭建一条投资3亿元的生产线。该公司副总经理熊德刚介绍:“这将是公司首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大型生产线,油茶榨取率高达28%至29%,茶油残留率不足1%。”
油茶产业的提质升级,是河源市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普及智能装备应用、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系统性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智慧农业”引领振兴之路的一项具体举措。近年来,河源市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合作建立油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种质资源库,选育“美林1号”“美林2号”等高产品种,亩产油量提升近3倍。同时,发布《河源山茶油团体标准》《河源米粉加工技术规程》等系列标准,推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在连平县鹰嘴蜜桃种植基地,当地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智能化植保作业,实现精准施肥、节水节药。同时,建立气候监测与病虫害预警平台,果农可通过手机掌握果园情况,提升管理效率和果品质量;在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每天可生产6000斤腐竹,相当于传统人工60天的产量,并突破鲜腐竹保鲜技术,保质期延长至10天;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引入智能机器视觉系统,实现米粉质检自动化,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
政策赋能促共富从“初级产品”到“多元精品”
近年来,河源市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出台差异化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将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地上”,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使其从零星的“盆景”汇聚成规模的“风景”。
以金融为例,河源市构建“政策+金融+保险+市场”四维支持体系,全市农商行紧扣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产业特色,精准定制了“乡村创客贷”“蝉茶贷”“鹰嘴蜜桃贷”等25款特色普惠金融产品,实现了金融供给与乡村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河源市还出台《河源市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新造油茶林、低产林改造、精深加工等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推出专属“油茶贷”,全市农商行累计为油茶相关产业链授信达2.2亿元。推广油茶保险制度,为油茶提供风险保障。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由企业统一流转土地、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品牌销售,解决“小散弱”问题。
目前,河源市规模化油茶种植加工及和平腐竹、连平鹰嘴蜜桃、东源板栗等特色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在政策支持下,各企业推动产品从单一食用功能向化妆品、保健品、洗护用品等领域拓展,实现“初级产品”向“多元精品”的转型。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生产传统山茶油时,尝试生产山茶油口红、润唇膏、手工皂、洗发水等产品;广东星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上山打油”产品,获香港有机认证,还建成茶皂素提取、洗护用品等生产线,涵盖多个品类;和平县腐竹产业园开发鲜腐竹、即食腐竹等产品,实现从散装到定量包装的转变,园内建成278家腐竹加工销售企业及家庭作坊,拥有730条生产线,去年腐竹产量达1.55万吨,综合产值约7亿元;东源板栗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品牌营销拓市场“河源味道”香飘粤港澳大湾区
“今年‘双十一’,我们的业务量是平时的8倍。”从事电商运营工作的邱思明告诉记者,通过直播带货、达人同城带货等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河源霸王花米粉、黑蒜、万绿湖小鱼干等农特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让“品牌效应”成为经济效应,也是河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一方面,河源市积极构建“线下展销+线上电商”双渠道营销体系,搭建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消费帮扶平台,持续做强生态畜禽、丝苗米、油茶、茶叶“1+3”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万绿河源”“河你有源”两大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龙川山茶油”“紫金蝉茶”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区域品牌,创建全国名特优新产品14个、“粤字号”品牌农产品90个、“圳品”37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认证“深圳农场”5家,推动“河源味道”走出山区、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另一方面,整合“媒体+”资源,发挥流量赋能作用,上线“客上河源”微信小程序,策划图文专题、短视频、纪录片等内容生产,进行多元化、多平台、全过程的宣传造势与品牌推广,强化河源农特产品牌特色,让“土特产”卖出好价钱。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展销活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与大型商场超市、电商平台对接。
上一篇:俞敏洪毕竟不是于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