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图为闻伟(右一)正与同事讨论创新设备的改进。(图片由闻伟提供)本报记者 张欢 贾树敏 本报通讯员 杜洪波
今年52岁的闻伟出生在廊坊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家庭,1992年从部队退役后被安置到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原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管理局第二采油厂)工作。从事采油设备维修30多年,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勤于思考,善于钻研,通过发明创造解决各类生产难题600多项,排除故障上千次。近年来,闻伟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2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嘈杂的机械轰鸣声中,身穿红色工作服的闻伟正专心盯着车床打磨工件。面积不大的操作间,透着一股利落劲儿:两台车床并排而立,两米高的工具架上,整齐摆放着数十把不同型号的锉刀、扳手。和闻伟握手时,记者能明显感觉到他手上老茧的粗糙。闻伟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这个操作间就像他的战场。在这里,他用许多研发成果攻克了石油作业中的一个个难题。
“这是我的操作间,旁边的房间是我住的地方,晚上工作到凌晨是常事,甚至通宵达旦。住在这里,是为了节省更多时间去做科研。”闻伟向记者介绍。
闻伟说,他的父亲也曾经是一名军人,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父亲的影响下,闻伟从小养成了遇事爱琢磨的习惯,并对未知的军旅生活充满向往。
高中毕业后,闻伟追寻着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战士。两年的军旅生活虽然短暂,但他凭借着个人努力,在部队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1992年,退役回到家乡的闻伟被安置到原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管理局第二采油厂工作,从最基础的采油工干起。面对工作之初的艰辛,闻伟坦言,是军人的过硬作风,激发了他奋进的力量。
2000年,因为工作需要,闻伟从采油工岗位调到了维修班工作,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帮助采油工加盘根,也就是更换密封材料。具体操作时,两个人需要忙碌1个多小时。闻伟当时就开始琢磨,能不能研究一种工具,让这项工作既方便操作,又省时省力。
“我研发的第一个成果叫‘加盘根器’,原理是用液压杆把皮带压倒,再利用斜杆压进去,最后利用螺纹旋转着把盘根拧进去,这样作业起来很便捷。”闻伟说,这个看着很不起眼的小器械投入使用后,立刻节省了他们大量时间,也节约了很多人力,受到工友们的广泛好评。
工友的称赞,极大地激发了闻伟的研发热情。在一次交流中,闻伟得知发电厂的火花塞因为绝缘层极易老化,平均寿命只有不到一个月。
为了寻找合适的绝缘材料,闻伟先后从霸州往返北京10多次,找到了火花塞的头部材料。最终经过4年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如果火花塞只使用一种绝缘材料,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温度过高而变脆,最终脱落。我尝试把几种绝缘材料放在一起,这样做出来的火花塞,使用四五年都不会坏。”闻伟说。
分体式火花塞研发成功后,不但在公司内部使用,还被推广到冀东油田等单位。这之后,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在闻伟加班加点的研究中开花结果,2016年11月,公司成立了“闻伟采油创新工作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研队伍当中。
为了更好地让现有设备与智能化、数字化接轨,他一有时间就研究模块结构原理及线路的编程原理。“油田工况手机远程监控系统”“单井拉油点无人值守”等多项智能化创新成果相继研发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闻伟带领的工作室已取得创新成果260余项,发表国家级、省级期刊论文65篇,获得国家专利12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9项。2025年4月,闻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打算,闻伟语气笃定地说,他将继续发扬退役军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和过硬作风,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石油事业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