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明烈士雕像
临西县“四·二九”烈士陵园中的纪念碑
你相信吗?英烈杨宏明的遗照是“假”的!
第一次听说这事,是两年前的清明。我在贺伍庄村南北大街闲逛,82岁的王大爷见我从陵园走来,不经意间透露出这个惊人消息。
杨宏明是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曾任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4月29日,在反日寇“扫荡”战斗中,他牺牲在河北省临西县姚尔庄村东的麦田里。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英烈遗照怎么会是假的?又为何会有“假照”之说?闻听此事,我既惊诧又震撼。再三追问王大爷,可他只嗫嚅重复:“俺只听别人说过一嘴。”至于别人是谁,何时何地所说,他却全然记不清了。
令人费解的是,临西县“四·二九”烈士陵园于1987年4月在贺伍庄村北落成,杨宏明烈士的遗照已在纪念馆中供人瞻仰了36年,为何会出现“假照”之说呢?这则“民间传言”关乎英烈肖像的真伪,绝非小事。自此,查寻传言出处、核实遗照真伪,成为我难以放下的心念。
1.
2023年4月5日,我揣着沉沉心事,从烈士陵园返回县城。既然内心笃定“假照”之说大概率为讹传,开展查证就要力避“大张旗鼓”,因为线索一旦盲目扩散,反而可能玷污英烈尊严。
是日夜阑,我伏案桌前,摊开稿纸,从党史办、地名办、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中选取了5位朋友,计划翌日上午致电问询,核实他们是否曾听闻“假照”的相关说法。
“我从没听说过呢!您这消息从何而来?”五通电话里,他们的答复内容或长或短,末了的反问却出奇一致。
放下话筒,虽早有预料,落寞之情依然袭上心头。遗照是英烈牺牲后的“细节”,当被问及这些细节的真伪,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分明感到了“问题”的蹊跷与严重。没有其他线索,还继续调查吗?午时和暖的阳光,穿过明净的窗口,泻进室内。我依窗而立,俯瞰着远处街边的垂柳,那葳蕤茂盛的树冠,在春风的拂动下,犹如朦胧飘荡的绿云,驱散了我的浮躁情绪。我想,这事宜缓不宜急。
此后,我开始在业余时间查阅有关史料。据《中国共产党临西历史》记载,杨宏明烈士牺牲的“四·二九”反“扫荡”主战场虽在临西西部,但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机关所在地却是与之接壤的邱县。据此推测,烈士陵园的遗照极可能源自邱县,只要查清照片出处,其真伪自会水落石出。
2.
光阴荏苒,时至仲夏。
一个周末上午,阳光普照。我从临西县城驱车西行,不到一小时就驶入邱县。经过提前联系,3位耄耋老人已在办公室等候。
“尽管咱们现在分属邯郸市邱县和邢台市临西,但其实在‘四·二九’反‘扫荡’后,咱都属于宏毅县,是一个县的老乡!”甫一见面,76岁的党史办退休干部老李就用一句话拉近了距离。
宏毅县设立于1942年10月。为纪念在“四·二九”反“扫荡”中牺牲的杨宏明、孙毅民二位先烈,冀南行署在临西、清河、威县交界处划出部分村庄,建立了这个新县,命名为“宏毅县”。
一番寒暄后,我直奔主题,询问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是否曾提供过杨宏明烈士的遗照。“还提供照片?听村里老人回忆,当年杨司令他们在邱县,艰苦得很呢!吃的是杂面掺野菜,很难见到油星子。一双布鞋穿到磨底,打起仗来人人都是铁脚板,那叫一个苦啊!杨司令去敌占区摸敌情、做工作,来无影、去无踪。哪里还会去照相、敢照相?”邱县地方史学家老刘率先开口,予以否定。
“兴许杨司令之前照过,藏在包裹里,他牺牲后,有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呢?”我继续挖掘着可能性。
83岁的老王曾是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成员,年纪最长。他缓步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坐下后说道:“我耳朵背,你耐心听我说完,就知道邱县不可能有他的照片。”
老王回忆,杨宏明是在1940年末抗战形势最严峻时来到邱县的。为开辟抗日根据地,他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攻占日军占领区力量薄弱的据点,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组建村级民兵武装,对伪军头目开展攻心战,建立统一战线……在后来的宏毅县,老百姓都知道来了个“靠山”,至于“靠山”啥模样、叫什么,却没什么人知道。
邱县人知道“靠山”牺牲,还是在1942年6月。1968年11月,邱县政府修建烈士陵园,许多人都想到了当年的“靠山”,决定在陵园单独为他立碑纪念。可访遍众人,却没人知道他的姓名,而且由于资料奇缺,大家误认为当年宏毅县之“宏毅”二字为“洪义”,就是杨宏明司令的大名,遂在碑体上雕刻了“英雄杨洪义永垂不朽”。
老王说完,从兜里掏出手机,找出一张模糊的照片。照片中,高台上的石碑在松树拱围中高高矗立,顶部的红色五角星似在灼灼发光。尽管照片中仅能看出碑文为黑底白字,字迹模糊不清,但我依然被深深地触动。
“照片出自邱县”的猜想至此以否定告终。但杨宏明在艰难岁月中那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无私奉献的忠诚品格,却永远镌刻在老百姓心中,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既然邱县没有提供英烈遗照,这张照片会不会来自杨宏明远在湖北的故乡?
几番辗转,我终于联系上了湖北省红安县的相关知情人。
“家人不可能提供照片。杨宏明烈士牺牲60年后,亲人才得到他的消息。临西县1987年建成陵园时,他的家人还不知道他已经牺牲,根本不可能提供遗照。退一步讲,家里也不可能有他照片。杨宏明是放牛娃出身,家境苦寒,17岁就离家投身革命,哪里会照相呢。”知情人说。
经进一步询问,我了解到更多英烈早年的往事——
杨宏明七八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天亮前,他要先给地主打扫庭院,清理牛棚。傍晚放牛归来,地主还要通过查验牛肚看牛是否吃饱。如果牛没有吃饱,他就要被鞭打,晚上也不许吃饭。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黄安(今红安县)的一批革命先驱深入各村开展工作。杨宏明的母亲以贩卖油条作掩护,积极从事农民运动,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宏明在母亲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17岁的他加入由起义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从此离家无返,直至牺牲。
线索再次中断,照片查证陷入僵局……
3.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
2024年2月14日,我从故乡返回县城,英烈遗照之事再次涌上心头。
打开台灯,翻开过往笔录,我试图发现新的查证思路。忽然间灵光闪现——假照之说,会不会源于60年的时空阻隔?也就是说在杨司令牺牲60年后,其亲人来到烈士陵园,发现遗照有“误”,假照之说才由此传出?若是这样,那原先的遗照又来自哪里?
循着这一思路,我决定以“缘何60年后家人方才知晓烈士牺牲”为突破口,继续调查。
此时,我想到了老陈。老陈,2003年6月从临西县委党史办退休。电话询问后,未料到,他竟真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杨宏明牺牲后,冀南军区想尽各种办法与其家人联系,未能如愿。后经组织研究,决定将他埋葬在与姚尔庄村毗邻的贺伍庄村烈士墓群。
1950年10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河北省邯郸市落成。组织决定把杨宏明的墓葬从烈士墓群中迁出,再次通过湖北省红安县民政部门与杨宏明的家人联系,依然未果。只好还由组织出面,负责其墓葬迁移。
临西县“四·二九”烈士陵园落成后,杨宏明烈士的资料被纳入纪念馆展陈,陵园还为他铸造了铜质雕像,以纪念这位在“四·二九”反“扫荡”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我追问道:“为何多次联系未果,直到杨宏明烈士牺牲60年之后呢?”
“关键就在名字上。”老陈回答道。杨宏明是他的乳名(小名),学名(大名)叫杨兴胜。他参加革命后,一直使用乳名。首长、战友都叫他杨宏明,没人知道他的学名。而红安县这边,大家只知道杨兴胜离家投身革命,却不认识“杨宏明”。随着岁月流逝,“杨宏明”这个乳名,更不为家族之外的人所知晓。
“60年后是怎么联系上的?”“严格来说,是59年。2001年4月,杨宏明的妻子张之建、侄儿杨世安等人,第一次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扫,这是他牺牲后亲属的首次祭拜。”老陈说道。
杨宏明与张之建于1941年结婚。杨宏明牺牲后,张之建被调到太行山参加整风运动,后与韩振夫结婚,随丈夫入川工作。
不觉间已到中午,我提出请老陈外出就餐,感谢他扎实细致的讲解。“不用不用!其实,这些事也有很多人知道。20多年前,《燕赵都市报》曾刊发过烈士亲属寻找遗属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杨世安与张之建相认,同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拜,都是报社帮忙牵的线。”
这次会面,为我指明了查证的关键路径:去《燕赵都市报》报社,看看张之建和杨世安59年后的祭拜,是否与“假照”传言有关。
4.
2024年10月,我来到石家庄市裕华区,联系到报社原副总编辑老韩,详细了解当年“寻亲”的相关情况。
2000年7月,报社收到一封来自湖北红安县的信,这是一封烈士亲属寻找烈士遗属的来信,写信人为杨世安。仅用了几天时间,记者便告知杨世安寻亲的结果。
“记者是否跟踪了解后续情况,特别是相关细节?”我急切地问道。
“这是条新闻‘活鱼’,咋能放弃?自然要跟踪采访报道。”老韩说。
杨世安联系上张之建后,相约一起去烈士陵园祭扫。墓茔前,张之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杨世安、杨世春兄弟两人,从家乡带来了一包红土,流着泪水,一把一把撒到坟茔周围(寓意英魂回归故土),口中念叨着杨宏明父母生前留下的不尽话语……
祭奠后,他们来到烈士纪念堂参观。站在“四·二九”反“扫荡”战役纪念栏前,烈士陵园的常主任介绍说:“杨司令生前没有留下照片,这张画像是根据烈士战友的描述,专门请画师绘制而成的。”他特意向张之建老人征询了对画像的看法,张老戴上眼镜,端详了许久,说:“有点儿像,不太像,胖了。”随后,她指着身旁的杨世春,说:“没有他像。”陵园领导当即决定,依照张老的意见,结合杨世春的样貌,重新绘制烈士画像。
第二天,张老及其亲人又来到临西县“四·二九”烈士陵园,还专程前往姚尔庄村东的麦田,寻访杨宏明烈士当年牺牲的地方。村民们听闻杨司令的亲人来了,纷纷赶来围拢在他们身边,眼噙热泪,述说着当年杨司令为护卫百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战斗场面。张之建老人触景生情,与老区百姓一同追思过往……
至此,“假照”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今年6月,湖北日报社记者来到临西,将杨宏明烈士的遗照刊发在报纸上,并撰文写道:英烈精神犹如灯塔,引领着冀南老区人民,努力奋进。
山河日新,英雄不朽。华夏振兴,烈士千秋。那张历经两次绘制的“遗照”虽然并非英烈的真实影像,但它承载的思念与敬意无比真挚;“假照”的传言虽曾引发疑惑,但追寻真相的过程,让英烈的事迹与精神被更多人铭记。这,便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