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11月17日,欧阳黔森在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贵州省文联主席。大会结束后,欧阳黔森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畅谈贵州文艺创作的突破之路以及他对未来五年的构想和规划。
第八次文代会以来,全省文艺工作者始终立足贵州特色、紧跟时代步伐,推动贵州文艺创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文艺作品,逐步形成具有贵州辨识度的文艺繁荣新格局。
欧阳黔森在解析贵州文艺硕果盈枝背后的关键因素时表示,这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辛勤耕耘的结果——
贵州是文艺创作的“富矿”。贵州文艺工作者紧扣“四大文化工程”,着眼贵州发展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重要活动等开展创作。歌曲《心远天高》《好儿好女好家园》、网络纪录片《我们的赛场》、电影《峰爆》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荣获“飞天奖”,《江山如此多娇》荣获鲁迅文学奖,音乐作品《守望·撒麻》、舞蹈作品《画里乡田》荣获“群星奖”,京剧《阳明悟道》主演冯冠博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杂技《绣琳琅》荣获莫斯科“艺术家”国际马戏节铜奖,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荣获“星光奖”;电视剧《乌蒙深处》《沸腾的群山》《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在央视播出,歌曲《上春山》《登高》唱响央视春晚,73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海边的向日葵》荣获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百川东到海》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报告文学《天堑变通途》入选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材《大学语文》,系列雕塑《龙场悟道》亮相纽约时代广场。这些作品既有贵州辨识度,又有全国共鸣感,实现地域特色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在文艺创作方面,贵州构建“规划引领—项目驱动—资金扶持—评价激励”全链条支持体系,为创作制定“路线图”,通过“揭榜挂帅”“重点项目招商”等模式,对潜力作品给予专项支持,从选题策划、创作打磨到推广传播全程介入,完善省级文艺奖、文学奖评选机制,形成“省级培育、国家级冲刺”的良性循环,为冲击国家级奖项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设名家工作室,如毕赣工作室以电影《狂野时代》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为贵州影视人才打开国际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采风、培训培育青年梯队人才,让青年跟着名家积累素材、锤炼技巧,形成“‘领头雁’带方向、后备军接力量”的局面。
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如何出新出彩?在欧阳黔森看来,贵州文艺要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就要从树立和践行正确文化观的高度,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
欧阳黔森说,在贵州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责任与使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在每一位贵州文艺工作者心中的行动指南,既源于贵州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机遇,也承载着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谈及未来五年规划,欧阳黔森表示,一是“精品更亮眼”,持续深耕贵州题材,既瞄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文华奖等国家级重磅奖项,推出代表贵州水准的作品,也鼓励创作更多反映“小切口、大时代”的基层故事,让文艺既有“高峰”又有“高原”;二是“人才更拔尖”,进一步建强“名家引领+青年接力”的人才梯队,深化名家工作室建设,支持跨界项目,开展文艺“新人孵化计划”,筑牢人才梯队;三是“传播更广泛”,借助短视频、VR技术让大众“云赏贵州文艺”,组织文艺精品赴国内外展演,让贵州文艺成为传递贵州文化、中国文化的“名片”。
“贵州大地上交相辉映的文化瑰宝与自然珍宝,是文艺工作者找寻灵感、潜心耕耘、施展才干的创作沃土。”欧阳黔森表示,接下来,全省文联系统将紧紧围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全国文艺名家看贵州、全省文艺名家走基层、全省文艺工作者进万家的“三级联动”,重点抓好电影《起来》《二十四道拐》《勇敢女孩合唱团》、电视剧《张之洞》、“新时代·唱响多彩贵州”系列歌曲、贵州历史文化人物雕塑等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展示贵州文化魅力、展现贵州文化形象的标识之作。
欧阳黔森说,只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把文化扛在肩上、把时代写在笔下,相信贵州文艺一定能在未来五年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下一篇:侦探剧包裹的厚重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