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坚持为村中老人送餐上门的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一位专挑孤寡老人、困难户家“蹭饭”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走红网络。一“送”一“蹭”,形式迥异,但精神内核却高度统一,“一碗饭”虽小却是衡量初心与作风的鲜活标尺,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镜,在基层工作中主动融入、真情服务、清正廉洁,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和带头人。
主动“端起碗”,在“同桌共餐”中体察民情、温暖民心。“蹭饭”“送饭”,醉翁之意本不在饭,更是一种“行走的调研”。于无声处建立起血肉联系,让“鱼水之情”在粗茶淡饭中得以滋养和升华。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要主动转变工作方式,自觉迈出机关大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把走进群众、深入基层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方法,不摆架子、不搞特殊,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在轻松自然的家常闲聊中,敏锐捕捉群众最真实的诉求,从生活细节中感知民生冷暖,无论是饮水安全、道路修缮,还是就医就业、子女上学,都要放在心上、记在本上,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用心“做好饭”,在“急难愁盼”中精准服务、担当作为。知民情是前提,解民忧才是关键,从“强强”支书送餐上门的“小暖意”,到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开拓市场的“大作为”,中间连接的是干部实实在在的担当。党员干部不能满足于“听到了”,更要致力于“解决了”,要将在基层了解到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履职尽责的任务清单,敢于向矛盾叫板,善于用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将党的惠民政策精准“投喂”到户到人。这碗“担当饭”,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造福于民的实际成效上,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时常“擦净碗”,在“一碗清水”中永葆清廉、坚守本色。做好群众工作情谊要浓,但规矩绝不能破。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坚守底线,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尤其在涉及惠民资金发放、集体资产处置、工程项目承包等基层群众切身利益时,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操作,确保“一碗水端平”,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坚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赢得群众长久的信任和拥护,切实维护好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下一篇:与高校共建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