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送到图书馆,不是暑期带娃的“最优解”
□刘金陈
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暑期,多地出现图书馆成“托儿所”的情况,大量无监护人陪伴的儿童聚集在各地图书馆中,只需点个外卖或带点吃的就能待上一整天。但孩子们在馆内追逐打闹、嬉戏聊天、乱丢垃圾,不仅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学习,也令图书馆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山大”。
图书馆竟成“托儿所”,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其实是一些家长的不得已。双职工家庭白天父母都要上班,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留守在家;送去暑期托管班,费用又动辄数千元……而免费开放的图书馆不仅有空调、饮用水,孩子可以在这里看书、做作业,还能约上同学玩伴一起去,这或许是再理想不过的“托儿场所”。
虽然部分家长有苦衷,但暑期把娃直接放在图书馆,也并非是最优解。一方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想象中,孩子可以在这里看书充电、完成作业;但现实是,一旦脱离监护人的看管,孩子们难免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嬉戏打闹、大声喧哗,既让图书馆工作人员感到为难,也给其他读者带来了困扰。
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常常人来人往,孩子一旦脱离了监护人的视线,谁都无法保证意外不会发生。
在两难的境地中,也有声音呼吁有条件的图书馆基于未成年人的阅读旨趣和特点,设立专门的儿童阅读区,将其与成人阅读区进行分离,并做好安全防护。
这样的做法,或许能减缓无看护儿童聚集时对图书馆正常秩序的干扰。但也要看到,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文献查询、图书借阅服务等,并非专门的托管机构,无论是图书馆数量,还是接待能力都有上限。
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儿童阅读区,或许难以有效缓解“照看难”现象,反而会弱化图书馆的本身功能。当图书馆不得已以免费儿童阅读区承担起托管之责,有限的资源也会导致挤兑,进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更大的困境。
解决图书馆成“托儿所”的困扰,归根结底要围绕“照看难”精准施策,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就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尝试。言而总之,只有孩子暑期有了更安全、更方便、更普惠的去处,图书馆的困境才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