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自2000年踏上岗位,燕山石化检验计量中心分析四站聚丙烯分析室技术员王建华从一名青涩的初级工起步,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淬炼成长,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师。凭借着一次次向难题“亮剑”的闯劲与实绩,他不仅稳稳扛起班长的重任,他的名字也与“创新”的锐气、“可靠”的底色深深镌刻在一起。
这份沉甸甸的认可,在新冠疫情防控时期,迎来了一场“硬核”淬炼。彼时,医卫物资告急,燕山石化以“12天建成熔喷无纺布生产线”的惊人速度,投身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中。而这条生命线能否产出合格的口罩原料,关键一环便系于聚丙烯熔喷料分析数据的“毫厘不差”——这副千钧重担,就这样落在了王建华的肩头。
接手任务后,王建华敏锐地察觉到困难所在。现有熔融指数仪在应对超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熔喷料时存在局限性。操作人员因年龄、性别、反应速度各异,对样品的挤压力度不一,致数据波动大、重现性差。操作流程险象环生,分析尾声需一手镊子夹纱布,一手握口模塞把手,短时间内同步完成,稍有失误便前功尽弃。更令人忧心的是,当时国内外同类仪器均为“手动改良版”,不仅人力耗费大,还因高温样品飞溅常致手部烫伤。改良熔融指数仪迫在眉睫。
困难面前,王建华眼中燃起坚毅的光。他一头扎进自动熔融指数仪的世界,从构造原理到分析步骤,拆解、钻研、重构,方案在反复调整中迭代,误差在百次实验中缩小,电子电器、材料科学、机械控制等多领域的壁垒被他逐个击破,部件的参数、损耗、联动性能在精益求精中臻于完善。当熔融指数仪口模塞自动抬起装置最终通过实操验证,那些困扰已久的痛点终于烟消云散。
这项创新以全自动化操作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让数据精度与安全性实现“双飞跃”——不仅拓宽了样品分析范围还节省设备购置费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入选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
如今,王建华从一线高级技师蜕变为众人敬仰的“创新先锋”。他用行动证明,将技术难题视作必答题,把攻坚克难当作修行路,平凡岗位也能绽放创新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行方向。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通讯员 毛丹 鲁静
上一篇:零容忍——英超对赛场陋习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