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21日讯(记者 王俊仙 张良德)机械臂操控下的药物合成实验、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里的数字化生产线……在石药集团(01093.HK)内部,传统药企惯常的刻板印象正在被AI元素改写。
这一转型并非虚景。近期,石药集团已与阿斯利康公司签订了潜在合作总金额达53.3亿美元的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利用自身的AI技术药物发现平台,为阿斯利康发现和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
上述场景和交易,只是石药集团创新转型和近期BD密集落地的缩影。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公司此前公告的三笔超50亿美元的BD(授权交易)大单中,目前已经完成一项。对于一家曾经以仿制药起家的老牌药企而言,背后的战略选择,远比数字本身更耐人寻味。
当老牌药企碰撞AI
在石药集团润石研究院的AI自动化合成实验室内,忙碌的场景由机械臂主导,它们不断精准抓取、搬运、合成,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研究员手中的动作,也为企业研发效率与商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了支撑。
润石研究院AI自动化合成实验室内景财联社记者看到,在合成实验室中央,放着三台密闭机器,每台机器中间都有一只忙碌的“机械臂”,旁边还有一辆智能运营小车载送着实验用品一刻不闲地“走来走去”。从一套完整流程上来看,实验用品在编码后被放在指定货架上,运营小车会根据程序自动将物品精准取出并运送到相应位置。接着,机械臂抓取实验用品灵巧地腾挪翻转,进行开瓶盖、添加液体等操作,并与加热、冷冻、搅拌等模块配合完成不同药物合成步骤。
石药集团润石研究院院长杨汉煜表示,以前需要多人配合的繁重工作,如今只要三台机械臂即可完成,而且24小时连续运行且只需较少的人工维护,大幅减少人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场景同样在石药集团生产端广泛应用。据悉,正在加紧建设的石药集团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采用国际先进的制药装备及信息化系统,应用5G、AI、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先进的人机协同、自动化、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技术与制药技术深度融合,可实现物料从进厂到生产、检测、包装、出厂,全过程的数字化、无人化运行。
除了能看到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外,AI“软实力”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石药集团研发端“血液”中。
据介绍,石药集团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CADD研究室,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研究,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从最初的随机筛选到高通量筛选,再到专家系统、规则优化设计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最终形成基于AI的资源匹配加速体系。公司自主研发的“AI引擎双轮驱动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利用AI深度分析靶蛋白与化合物分子的结合模式,针对性优化分子结构,快速筛选出高活性、强开发潜力的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
“AI的应用,令公司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缩短超30%,早筛整体研发成功率提高了50%至60%。”杨汉煜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AI已经应用于公司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包括小分子筛选、抗体筛选、核酸筛选、mRNA序列的优化、蛋白改构等研发方法中。
石药集团也是少有的能在AI制药领域与国际MNC达成重磅合作的传统药企。
2025年6月13日,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公司签订了战略研发合作协议,石药集团将利用自身的AI技术药物发现平台,为阿斯利康公司发现和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合同潜在总金额53.3亿美元。
根据协议,此次交易阿斯利康支付1.1亿美元首付款,获得针对选定靶点的候选药物选择权,石药集团有望获得最高16.2亿美元研发里程碑付款(随项目推进触发),商业化阶段可获最高36亿美元销售里程碑付款,上市后享有个位数百分比的全球净销售额分成。
BD成为新的发力点
上述BD交易只是石药集团众多BD收获中的一环。截至目前,石药集团已实现海外授权合同总金额超166亿美元,其中,7月30日,石药集团公告已与Madrigal就口服小分子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在全球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
根据协议条款,石药集团同意授予Madrigal在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SYH2086的独家授权,同时保留石药集团在中国开发和销售其他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产品的权益。石药集团有权收取最高可达20.75亿美元的总代价,包括1.2亿美元的预付款、最高可达19.5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SYH2086年度净销售额的高达双位数销售提成。
此外,石药集团曾在今年5月30日公告三笔“潜在共150亿美元交易,这些交易主要涉及集团若干产品。据财联社记者了解,这三笔BD大单,目前已经完成一项。
而对于市场担心的“卖青苗”问题,杨汉煜回应记者称,公司不断有新管线推出,即使部分管线BD出去但仍保留了国内开发权益,而且公司在研管线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会出现后继无力情况。
平台优势并非一蹴而就
据介绍,石药集团在肿瘤、精神神经、心血管、免疫和呼吸、代谢及抗感染等六大领域形成产品矩阵,搭建了纳米制剂、mRNA、ADC、小分子、长效注射剂等八大技术平台。
记者了解到,石药集团八大技术平台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部分平台之间相辅相成,且在公司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药企转型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研发立项如何与市场结合的问题,比如早期对国外研发规律的认知差异问题等。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经验增长,这些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分析消除,并内生出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路径。
谈及公司技术平台优势,杨汉煜表示,技术平台一旦形成并验证成功,后续应用该平台研发新药的速度就能大大加快,比如有9款纳米制剂产品已经上市,基于纳米制剂技术石药集团是国内第一个获得紧急使用的新冠mRNA疫苗,还比如基于ADC平台技术公司有十几款产品推入临床,基于siRNA技术有五款siRNA药物相继进入临床。
据悉,2024年,石药集团研发投入达到51.91亿元,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石药集团在研创新药项目有200余个,2024年以来,石药集团上市了1类新药普卢格列汀、国内首个奥马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等;JSKN003、注射用西罗莫司(白蛋白结合型)等多个产品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此外,公司预计到2028年底,将有50余款新药或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石药集团专利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张育告诉记者,未来石药发展重点主要还是在这八大创新研发平台上,公司对这些领域的前景非常看好,同时还将持续探索和培育新的研发平台,在技术层面源头创新和热门靶点多形态药物上提前布局,只要能带来实质性改变或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就是有价值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