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芮菡 本报记者 王东
赵一曼烈士“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誓言与东北抗联的浩然正气,始终是尚志市一曼小学师生心中的精神丰碑。作为以英雄命名、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一曼小学将红色教育视为立德树人的核心滋养,让红色基因在少年血脉中奔涌不息,使英雄精神成为照亮征程的信仰灯塔。
深挖精神内涵是传承的根基
学校组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系统提炼赵一曼烈士“忠诚信仰、坚韧不屈、爱国担当”的精神特质,编写《红枪白马赵一曼》《英雄家书中的信仰力量》等校本教材。校园内创建图文并茂的“赵一曼英雄事迹长廊”,在教学楼内悬挂烈士画像与“全军十大英模”挂像,一楼正厅安放赵一曼塑像,创新以东北抗联英烈命名班级(赵一曼班、赵尚志班、杨靖宇班、李兆麟班),将英雄精神基因融入学生日常,为红色血脉传承筑牢理论基石。
学校构建学科全覆盖渗透模式:语文课堂分学段深化红色教育,低年级通过《八角楼上》《刘胡兰》感知革命品质,中年级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育家国情怀,高年级借《少年中国说》《狼牙山五壮士》砥砺责任使命;道德与法治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音乐课分年龄传唱红色经典,低龄段演绎《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中龄段咏叹《十送红军》《红星歌》、高龄段高歌《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美术课创作抗联主题剪纸、举办“红色风”画展;信息技术课指导学生创建红色文化网页,实现革命传统教育全面融入。
校园是精神传承的浸润场
学校打造立体化红色文化生态:广播站开设“一曼之声”专栏,每日播放红色歌曲、英雄故事与格言警句;每月开展“红色班队会”,评选“一曼好少年”并颁发学校最高荣誉“一曼少年奖”;组建60人红歌合唱团、40人红剧表演团、40人红色文学团,创编《半条被子》《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封家书》等舞台剧,每年4月举办红色校园剧展演;每学期精选《小兵张嘎》《开国大典》等50部红色电影分级观影,通过讲、唱、看、读、演多维活动,让红色教育浸润学生心田。
学校推动红色教育实践向纵深发展:每年秋季开学组织“重走一曼路”研学,少先队员参观赵一曼纪念园,在烈士被捕地现场讲述英烈故事;将尚志碑林作为校外基地,开展祭扫英烈、撰写日记活动;自2021年起,每年10月25日联合四川宜宾一曼中学等5校万名师生,通过云端共瞻赵一曼故居、同唱国歌、默哀致敬;成立“红领巾志愿讲解团”在纪念馆义务宣讲,组建小记者团采编红色歌谣、创办校报,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的升华。
教师是传承使命的践行者
学校打造“红色德育教研共同体”,定期邀请抗联史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深度解读精神内涵;开发《红色班队会实施方案》《学科渗透指南》等实操手册;常态化组织“英雄精神融入教学”主题教研,创新评价机制。教师以敬畏之心守护精神火种——从史料研究的深度挖掘到校本课堂的生动转化,从文化长廊的无声浸润到研学路上的躬行践履,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史料研究的深度挖掘,到课堂教学的生动转化;从文化环境的无声熏陶,到实践活动的躬身引领,教师们以敬畏之心守护精神火种,以创新之举激活历史记忆。
当赵一曼烈士的忠诚信仰照亮童蒙初心,当抗联英烈的热血担当融入少年血脉,这里培育的必是赓续红色薪火的未来栋梁。一曼小学以教育之名守护英雄荣光,以育人实践回应时代召唤——让青史长街上的精神火炬,永远辉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