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通 讯 员 茅晨杰 包宏杰
晚报记者 陈 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联合海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进村社,走访慰问5位参战老兵,“00后”青年学子听“90后”老兵翻开记忆的扉页,触摸历史的温度。
烽火青春
在黄湾镇闸口村,95岁的裴福江身材清瘦、身体硬朗。12岁那年,日军的战火撕碎他的家园,与亲人失散后,他跟着抗日游击队在福建山区打鬼子。后来,他成了解放军的一名机帆船水兵,在福建海域与敌人周旋,三次荣立三等功。1958年,背井离乡16年的他才找到母亲,母子相认后,两人抱着哭了一夜。“以前日子苦啊,吃顿饱饭都是奢望!”裴老拉着学生的手说,“你们年轻,要好好学本事,把国家建设得更强。”话语简单,却像锤子敲在人心上。
“3000人的部队,只有1700人左右顺利上岸!”95岁的郁坤甫老人端坐在许村镇孙桥村的老屋里,指尖划过一张泛黄的立功照。15岁时,饿着肚子的他加入抗日队伍,日本战败投降后,他又踏上解放战争的征程。辽沈战役的炮火、平津战役的硝烟、渡江战役的浪涛等在他的记忆里层层叠叠,而最刻骨的是解放海南的那夜。“战友们踩着木船渡海峡,敌机在头顶扫射,军舰在身后追,大家喊着‘有进无退’,风停船不停……”老人的拳头攥得发白,青筋在布满皱纹的手上凸起。
那场战役,他因作战英勇被记大功,如今讲起,眼中仍有火光跳动。东方学院广告学专业2024级学生庄沁妍边听边在笔记本上写下:“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致敬!”
冰原热血
家住长安镇虹桥社区的金香灿今年93岁了,抗美援朝时的工程兵经历刻在他变形的手指关节上。“当时我们的工程装备落后,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面对冻土层,我们用钢钎凿、用手刨,为的就是架好桥梁工事……”金老用关节伸不直且布满伤痕的手比画着,声音因激动微微颤抖。
他的身旁,一名名“00后”大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当听到“那时,我看到一个炮弹落在我旁边的防空洞,里面是我的7个战友”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在盐官,92岁的戴兴仁翻开《松江儿女在朝鲜》回忆录,像进入了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雪没到膝盖,一名年轻战友被冻得发紫,但战斗意志不减,还说‘胜利了回家娶媳妇’,没想到他永远留在了那里……”
家住硖石街道的潘德潘18岁赴朝,战斗中,膝盖嵌着弹片仍冲锋。东方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2024级学生蒋其辰问:“您当时害怕吗?”“怕!但身后是祖国,退了家就没了!”老人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当时和你们一样年轻,只是我们的战场在前线,你们的在学堂,都要为我们的国家和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精神传承
“以前是通过课本和影视作品了解战斗故事,远没有听老兵亲口讲述来得震撼。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家国,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走访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深受触动,2024级退役大学生士兵陈国涛如此感慨道。
此次走访不仅是一次历史寻根,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海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对实践团队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走访老兵,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希望年轻一代能从老兵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据悉,此次走访结束后,这支团队还要把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实物影像等整理成《海宁参战老兵口述史》,并走进校园巡讲,让军功章背后的忠诚与担当被更多人知晓,让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
上一篇:爱心护航让流浪老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