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清晨,铜川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细心备好行李,搀扶起吴某元老人:“老吴,咱们这就出发,回汉阴老家。”这条蜿蜒三百多公里的返乡路,不仅是吴某元跨越三十年漂泊的终点,更是民政工作者以“不放弃任何一位流浪乞讨人员”的信念铺就的温暖纽带,让老人终于与亲人团聚,安度晚年。
7月初,铜川市救助管理站接到宜君县救助管理站上报,称当地某企业收留的一名多年“聋哑”老人(当时姓名未知),因存在智力障碍、年事已高、身体机能衰退,企业照料面临困难,急需民政介入。
市救助站迅速响应,将老人接回站内。初次见面时,老人衣衫褴褛、头发杂乱、满面尘垢,因智力障碍无法应答姓名与身世等询问。工作人员耐心为他洗澡更衣、备餐安顿,并陪同前往医院进行全面体检,确认除智力问题外,其他健康指标基本稳定。
面对老人特殊情况,市救助站启动“一人一策”精准救助机制,将寻亲定为工作核心。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原收留企业,翻查遗留物品、访问老员工、询问附近居民,却始终未获有效线索。
与此同时,站内工作人员坚持每日与老人互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老人含糊的发音中捕捉到“吴”姓及明显的陕南口音特征,并发现他并非天生聋哑,仅是因长期缺乏沟通而语言能力退化。结合派出所提供的DNA比对信息,最终将线索锁定于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联合村。
尽管首次联系该村时被告知“查无此人”,救助人员仍未放弃,亲自驱车深入山区实地查访,最终成功找到了老人的大哥吴某新。失散三十多年的兄弟俩通过视频“云见面”,激动难抑。据家属回忆,老人原名吴某元,于1994年被人骗走后失踪,几经辗转流落至铜川。
在等待返乡期间,救助站持续为吴某元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重建社交能力、恢复生活信心。渐渐地,老人脸上多了笑容,口中常常念叨着“汉阴”“回家”等词。
出发返乡前,工作人员特意为吴某元理发、剃须、沐浴,换上一身新衣新鞋,还贴心准备了他爱吃的点心。交接现场,站长王攀一再嘱托当地工作人员悉心照料,帮助老人尽快适应新生活,并反复叮咛老人注意日常起居。
多年来,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积极联合公安、城管、社区等多方力量,持续开展街面巡查救助,构建“四级救助”网络,加强源头治理与个性化帮扶,并与全国各地救助站保持紧密协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最新回访显示,吴某元现已在汉阴老家安顿下来,居住安稳,衣食有人照料,精神面貌显著改善。回家,是他漂泊半生的终点;而对救助工作者来说,助力每一位流浪人员回归安稳,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使命与牵挂。
下一篇:一堂穿越烽火岁月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