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关注轨道交通接驳方案之非机动车篇
红马甲、橙工装、灰制服、蓝坎肩 多方齐抓共管维护秩序
地铁站新增10万平方米非机动车停放区
在日常城市通勤中,“非机动车 + 地铁”的解决方案以其绿色低碳和便捷高效的特点,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主流出行方式。无论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还是企业投放的共享单车,都成为打通出行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角色。但在现实中,地铁站口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与快递取餐车辆混停,极易造成站口附近拥堵。为了破解接驳停车乱、停车难,各区因地制宜,一站一策推出精细化方案,统筹动员各方共同参与引导和劝导,让市民骑车出行接驳地铁更为顺畅高效,为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交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北京方案”。
商户参与+居民自治 对乱停车辆及时劝导
“这边没地方了,麻烦您将车往侧面推推。”“您放这吧,把车给我。”近日,在地铁7号线磁器口站G口,记者探访发现,社区志愿者、楼宇保安、共享单车运维人员……穿着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值守在地铁口,负责搬运摆放非机动车,共同维护地铁口的交通秩序。
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往往是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高发区域。位于核心区的地铁7号线磁器口站人来人往、交通繁忙。其G口又因毗邻商务楼宇,位于楼宇所在的广场内,附近有多家餐饮门店、美食广场,成为外卖电动车扎堆区域。而车站前只有百余平方米的面积,私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外来车辆扎堆停放,大家都想距离地铁站出入口更近一步。
“在用餐高峰期,这种问题就更加突出,地铁口前停满了非机动车,行人进出站都非常困难。”体育馆路街道东厅社区党委书记尹佳佳介绍,为解决此问题,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招募商户代表和热心居民加入,定期开展培训并建立轮值制度,现场引导外卖车辆有序停放、安全骑行,形成了“商户参与+居民自治”的日常维护体系,为外卖小哥和周边居民营造安全、有序的空间环境。同时,街道督促底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协助维护门前停车秩序,对乱停车辆及时劝导规范。
引入多方志愿力量 打造东城治理样本
磁器口站的非机动车“停车难”,是核心城区地铁站面临的普遍难题。即便多方共治,也只能缓解“空间小、需求大”的矛盾。东城区城管委停车管理科科长郭风林介绍,为进一步挖潜空间,正在协调楼宇物业公司,将广场上3个机动车停车位挪移给非机动车,进一步缓解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郭风林介绍,东城区持续关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停车秩序,今年以来,集中治理安定门、东直门等6个轨道交通站点、4个“学医景商”点位,已完成5个站点和天坛公园等3个点位非机动车秩序治理,完成任务80%。具体来说,主要通过挖掘空间、分区停放、共管共治三大举措,全区累计新增停放区200余处、标识标牌30余个。同时,因地制宜、分区管理:在部分站口周边,近端用于电动车停放,远端用于共享单车停放,有效缓解混停堆积、存取不便和成片倒伏等问题。
另外,统筹动员“红马甲”社工、“橙工装”环卫、“灰制服”保安、“蓝坎肩”志愿者等群体,共同参与停放秩序巡查和车辆清淤、码放。尤其是在全市率先引入“黄上衣”文明引导员支援重点站口,早晚高峰在地铁站口发挥“主场优势”引导电动车有序停放,取得了良好效果。
让非机动车“有地儿停” 多区因地制宜具体施策
连日来,记者持续对多个区轨道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情况进行探访发现,各区在治理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上,主要采取增供给、强引导、重宣传等措施,多措并举,让非机动车“有地儿停”,无缝换乘地铁。
在西城区,此前地铁西直门站站口部分空间被无效护栏挤占,西城区通过新增花箱和停车出入口,采用“去杆增箱添豁口”的方式,释放非机动车停车位200余个,按照共享单车、快递外卖车辆、商场员工车辆、私人电动车等类别在不同区域分类施划停车区域,改善非机动车停车秩序。
在海淀区,此前西钓鱼台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混乱,经统计,早晚高峰期地铁站周边共停放非机动车800余辆,其中大部分是周边通勤居民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给这些车辆找到合适的停放区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海淀区采用“空中分流+地面停放”模式,增加一处架空栈桥连通出入口东西两侧人行道,实现上下行客流分离,桥下新增40个非机动车车位。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整改后,不仅非机动车“有地儿可停”,架空栈桥也为行人提供了临时休憩场所。
在朝阳区,重点围绕奥林匹克公园站、九龙山站、青年路站、大望路站、安华桥站、工人体育场站、朝阳公园站等轨道站点,通过因地制宜增供给、科学引导强规范、宣传引导促文明三大举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如针对九龙山地铁站G口附近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双井街道积极利用垂杨柳医院北侧闲置地块,科学规划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场,并同步完善充电桩、消防设施等配套,新增车位300余个,极大满足了就医患者的停车需求。劲松街道盘活九龙山地铁站G口旁空闲土地,通过腾退围墙,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80余个,为前往合生汇商圈及地铁通勤的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停车选择。
在石景山区,近期地铁八角站因施工关停,临近的地铁古城站、八宝山站客流压力激增,相应地,两座地铁站面临非机动车无地可停的困境。石景山区交通运行服务中心九级管理史路安说:“以古城站为例,全天非机动车数量约为2000辆,地铁八角站封站以后,日均增加700辆左右,现有停车区满足不了激增的停车需求。因此,我们多次调研,挖潜停车空间。”经过多次协调,占用古城地铁站B口东侧约50平方米的树池连通区域,将黄杨拔除后进行路面硬化,增加非机动车停车位约100个,有效缓解了古城地铁站B口非机动车停放压力。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增的区域临近地铁站出入口,均设置了非机动车停放标识,电动自行车整齐地停放在划线区域内,现场秩序良好。
在丰台区,在地铁景风门站,站口围挡设置长达十余年,长期占用便道,导致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混乱。为此,丰台区政府多次对接京投公司,对景风门地铁站D口南侧施工围墙进行拆除退让,成功腾退约250平方米空地,对E口至G口施工围墙拆除退让2米,让非机动车有地儿可停。
·核心·
非机动车停车区 所有围栏应拆尽拆
去年9月,市交通综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非机动车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非机动车停车治理的工作思路、原则及2024年至2025年的具体工作任务,提出了设施供给、出行引导、规范管理方面的多项措施。
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任务要求,全面改善轨道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综合考虑站点区位、使用需求、市民诉求等因素,选取53个站点作为一级站点。市交通委作为统筹牵头部门,组织各区按照“一站一策”原则,面向53个一级站点推进重点治理。
2024年底,一级站点出入口150米范围内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应划尽划”,通过开辟桥下停放空间等方式增设停车空间,共计提供4.2万个停车位,新增200余处引导标识;协调文明引导员等社会力量在高峰时段进行停放引导;在望京、劲松地铁站试点远端停放激励机制,累计成功引导8300余人。
2025年,在延续2024年相关治理措施的基础上,还对B+R停车场围栏“应拆尽拆”,充分释放公共区域面积,优化进站接驳流线,提高通行效率,提升轨道站点周边停放环境品质。
此外,2025年以来,市交通委先后编制印发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政策-标准-考核”全链条管理体系。
截至8月上旬,已完成50个轨道站点的“疏整促”专项治理任务,累计完成接驳步行道修复24315平方米,站前广场修复31104平方米,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100513平方米。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