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纭嬉 本报记者 吉雪娇
今年以来,不良资产转让节奏仍在持续加快。其中,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持续攀升,已成为转让市场的绝对主力。与此同时,资产包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短账龄、已核销、未诉讼”三大特点。
另一方面,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市场呈现供给多元、格局分散的特征,参与者类型显著丰富,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分析人士认为,更多参与者的加入,有助于在实操环节形成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个贷不良加速出表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最新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过去一年,全国银行业通过银登中心累计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达3.8万亿元,其中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表现尤为激进,同比大幅增长64%,占据不良资产转让总额的近七成。
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持续攀升,已成为转让市场的绝对主力。2024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额高达1583.5亿元,其市场份额相当于对公业务总和的两倍;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第一季度得以延续,增速升至76%。
此外,借款人授信额度呈现小而分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30万元以内,借款人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至45岁。借款人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等地,华东地区已经连续4年占比最高,转让未偿本息合计在全年已成交批量个人业务中占比超过30%。
成交的批量个人业务在挂牌时,绝大多数都选择多轮竞价方式,平均合格意向受让方数量接近5家,转让价格较2023年略有上升。个贷市场投资者更倾向于收购整体规模较大,但户均规模小的资产包,更青睐借款人平均年龄在30岁至50岁的资产,对资产逾期时间偏好差异较小。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指出,资产包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短账龄、已核销、未诉讼”三大特点。转让资产多为已核销资产,未诉讼资产数量持续上升。以招联消费金融为例,其曾有46万笔不良资产采用“核销即卖”的方式,且全部未进入诉讼程序。
“核销即售”模式兴起
2025年2月至4月,招联消费金融密集挂牌8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达65.35亿元,共处置超过49万笔贷款,平均逾期天数在1072天至1269天之间。所有资产包均具有“已核销、未诉讼”的典型特征。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不再纠缠于耗时数年的诉讼,转而以“骨折价”将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其核心诉求在于快速腾挪信贷空间、加速资金回笼,以高效方式将不良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实现快速出表。
例如2025年5月及8月,蚂蚁消费金融先后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两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未偿还本息总额均超过6亿元。这两批资产包也具有“已核销、未诉讼”的特征,并被全额计入五级分类中的“损失”类。其中5月转让的资产包平均逾期约11个月(335.8天),以1.2折起拍;而8月转让的资产包逾期时间稍长(约12.4个月),起拍价进一步降至未偿本息总额的0.88折。
值得关注的是,蚂蚁消费金融先后转让的这两批资产包均凸显出“小额多贷”带来的风险困境。5月资产包中12万户借款人对应31万笔贷款,人均负债2.62笔;8月资产包的人均负债笔数更高,达到3.19笔。这说明借款人普遍存在多头负债情况,导致回收预期极为悲观,也进一步促使金融机构选择快速转让实现出表。
“骨折价”与2025年一季度行业平均折扣率仅4.1%相比,反映出机构更优先考虑快速回笼资金:与其耗时诉讼但仍然得到一个较低的回报率,不如以超低折扣迅速转让,腾出信贷空间轻装上阵。
多元主体加速入场
总体来看,2024年以来,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市场呈现供给多元、格局分散的特征,参与者类型显著丰富,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
在出让端,各类机构积极入场。建设银行推出92亿元信用卡及消费贷组合包;6家浙江城商行联合挂牌31亿元资产,以抱团模式摆脱单家机构规模有限的困境;招联消费金融通过连续8期转让完成65亿元“核销即售”,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全年转让规模达到414亿元,同比增长2.4倍;外贸信托也以9.3亿元个人信用贷款包完成首单挂牌。
在收购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仍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受让规模达1,639亿元,占比72.6%;与此同时,信达、东方、长城、华融等四大全国性AMC重新加大布局力度,全年合计受让352亿元,达上年的2.7倍。
以往由股份制银行主导的市场格局,已被国有大行、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多类主体改变。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虽然在转让规模上仍保持首位,但市场份额明显下降。
政策面也在释放积极信号。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协同、稳定市场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可以预见,在经济环境企稳向好的过程中,银行业不良处置压力仍将持续,转让业务有望进一步走向深入。更多参与者的加入,也有助于在征信衔接、档案移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实操环节形成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核销即售”模式其合规性仍待进一步厘清。从法律角度看,该模式虽不直接违规,却隐藏诸多操作风险——银行核销需严格符合会计准则,否则可能影响财务真实性;债权转让也需做到程序完备、债务人事先知悉,否则极易引发后续纠纷。有法律专家提醒,银行、AMC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清晰界定,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衍生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