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这首作品不错,音乐与曲艺的结合挺顺畅。如果还想进一步提升,唱词上要增加故事性。”日前,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北方鼓曲创作人才培训班授课现场,京韵大鼓名家、天津市曲艺团团长冯欣蕊对表演唱《一朝梦圆》的作者李振、井立娜如是说。
名家支招 点睛提升
在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的“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终评作品和团队名单”中,由我市红桥区文化馆组织演出的表演唱《一朝梦圆》入围音乐类终评名单。该作品以红桥区棚户区改造为蓝本,历经三年精心打磨,入围全国群众文艺最高奖项群星奖的最终角逐。为在终评中呈现最佳效果,主创团队正加紧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精雕细琢。
如何让鼓曲的深厚韵味与现代音乐流畅融合,避免生硬拼接?唱词如何既合辙押韵又直抵人心?表演如何兼具舞台感染力与传统神韵?带着这些问题,红桥区文化馆副馆长李振和业务干部井立娜,借参加北方鼓曲创作人才培训班之机向冯欣蕊请教。
“长堤无言见证变迁,百年渔村换模样……”冯欣蕊一边看唱词,一边听录音。她敏锐地捕捉到作品的亮点,对两位创作者说:“音乐与曲艺结合的创作,贴近曲艺、有‘国风’特色就行。如果想要更突出曲艺的感觉,这里面得有一两句特别地道、有曲艺代表性的唱腔。唱词上可以再加内容,有具体的事儿、有人物出现。11个人的表演,可以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情感的表达就出来了。强化作品的故事性,艺术穿透力就会更显著。”
冯欣蕊还鼓励两位作者在群文作品的创作中多尝试此类创新。她表示:“在音乐作品中融合鼓曲,以曲艺歌的形式表现主题,这种做法很‘讨巧’,因为它能更多地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借助音乐推广传统艺术特别值得鼓励。”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李振和井立娜信心倍增。
三年磨砺 终见成果
回顾这首作品的创作历程,两位年轻的群文工作者感慨良多。“2022年11月完成作品第一版时,我们真没敢想它能走到群星奖终评这一步。”李振说。
李振介绍,这首作品的诞生深深植根于红桥区棚改工程的时代背景——长堤旁百年老村的居民告别低矮危房,沐浴阳光翻开生活新篇章。“作品虽根植于运河文化底蕴,但核心是讲述‘人’的故事,是党的惠民政策如何将百姓‘忧居’变为‘优居’的民心工程。歌曲在‘美丽红桥’公众号首发后,迅速在红桥区传唱开来。”
为让作品更具时代感,两年多来创作团队不断对其进行打磨。作曲上巧妙融合了京韵大鼓的豪迈气魄与天津时调的细腻婉转;歌词则反复锤炼,力求字字句句承载真实生活与百姓心声;表演形式也从最初的独唱、四重唱,最终确定为11人的表演唱,以更丰富的层次表现主题。
近年来,红桥区在群星奖评选中成绩亮眼:第十八届群星奖,音乐作品《我的国》入围复赛;第十九届群星奖,音乐作品《炽热的心》《大河华章》入围复赛,红桥文化馆响板合唱团进入全国决赛;第二十届群星奖,表演唱《一朝梦圆》闯入全国终评,再创佳绩。
李振表示,红桥区近年来的群文创作始终坚持紧扣民生实事、挖掘历史文化和记录城市变迁,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创作过程中,邀请名家指导,对作品细节反复推敲。同时坚持“主创团队本土化”策略,核心创作力量均来自红桥区文化馆。“我们最大的体会是,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沸腾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并勇于进行创新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承载时代精神、散发永恒魅力的精品力作。”
上一篇:中药贴敷,温柔疗愈失眠和情绪困扰
下一篇:空档期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