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郭军红
每天沿着迎宾大道跑步锻炼,行至最西端紧邻京广铁路线时,望着南下北上疾驰的绿皮火车,既有亲近感又有违和感。奔跑的列车,仿佛一下子唤醒我沉睡的记忆,将我的思绪拽回到四十多年前。
我的老家就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四等火车站——承安铺车站边上。从我记事起,天天就是枕着绿皮火车的咣当咣当声以及汽笛的呜呜声入眠、起床。现如今,尽管这个小火车站早已没有了客运火车的停靠,但它曾经的繁华以及乡亲们出行时的便捷,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记得第一次坐火车是20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小学生到位于石家庄市区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事迹。我们人矮力气小,火车车厢门口台阶很高,带队老师费了一番气力才把我们都领上火车。进到车厢里,虽然拥挤,但乘坐火车的新鲜感让我们都很兴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过惯了穷日子、苦日子的乡亲们都想着乘坐火车外出讨生活,行李中有塞得鼓鼓囊囊的尼龙编织袋,也有用床单、被罩捆扎成的包袱,还有手里拿着肩上背着的装有木锯、墨斗盒之类的工具包。偶尔有拉着行李箱或夹着公文包的人上车,都成了其他乘客艳羡的对象。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时候,母亲也算个“生意人”。平时,母亲和几个邻居大叔、大婶,将家里的鸡蛋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在纸箱底部铺上麦秸再将鸡蛋放进去,待装满两大箱后,就用床单从外面紧紧包裹起来,像褡裢一样搭在肩上,背着坐上去北京永定门(现在叫北京南站)的绿皮火车进京售卖。等卖完后,再乘坐绿皮火车返回。那时我们姐弟小,至于母亲去一趟北京挣多少钱没有概念,反正是感觉母亲每次从北京回来总有收获后的喜悦。
20世纪80年代末,在石家庄上军校时,每年学校放寒暑假,我也经常乘坐绿皮火车往返,它承载着我们出行时的梦想和回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虽已进入高铁时代,在我国广袤山野间,依然有绿皮火车在运行。对一些偏远山区群众来说,绿皮火车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承载着他们生活的希望,一如我们的父辈还有我们自己当年乘坐时一样。
(作者单位:定州市公安局)
上一篇:与辖区老郭的特殊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