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930年,苏联传奇特工理查德・佐尔格从莫斯科辗转抵达上海,第一站便入住了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彼时,无人能预料到,这个名字会与后来奠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莫斯科保卫战紧密相连——他在上海组建的“拉姆扎”情报组,将送出一份关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总进程的关键情报。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情报组的成员中,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泰斗陈翰笙。
陈翰笙。
作为学者,陈翰笙曾首开我国学术界农村调查的先河。1930年前后,他组织学者在无锡、保定等地上百个县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农村调查,成果被编成300多万字的《解放前的中国农村》,这是一部为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结合奠定基石的里程碑式文献。当时,共产国际内部还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论战: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农村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村;陈翰笙则以全面调查和可靠论据,论证了中国农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评价:作为学者宗师,陈翰笙先生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正是这样一位学术泰斗,早年也曾是一名情报战士。苏智良告诉我们,按照相关规定,这些情报工作属于机密,许多事情是要“带到棺材里去的”,哪怕早已过了保密期,仍不可泄露。因此,在陈翰笙的自传中,读者几乎看不出他曾经是一名情报人员,研究者只能从书信与回忆文字的只言片语拼合他的情报生涯。
据苏智良讲述,陈翰笙在1930年初结识了佐尔格,此后便加入“拉姆扎小组”。在小组中,他利用在各地调查的便利搜集资料、分析情报,协助佐尔格设立情报分站,并介绍有为青年加入小组。1933年,佐尔格前往日本东京开展情报工作;1934年8月,陈翰笙也以“中山文化教育馆通信研究员”名义前往日本,后进入日本东洋文库工作,实则“担任了第三国际的工作”。他在自传中写到:“受佐尔格的委托,在东京主要是在满洲株式会社中做日本人的工作,尾崎秀实帮了我的忙……”
1941年,苏德战场正经历最严峻的时刻:德军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苏联首都岌岌可危。恰在此时,远东传来一份重要情报——日本将向太平洋方向发动战争,而非苏联方向。这份情报正来自佐尔格与陈翰笙等人在东京的协作成果。收到情报后,斯大林放手从远东地区抽调10个精锐师,千里驰援莫斯科。炮火轰鸣中,此前高歌猛进的德军被迫停下脚步,二战苏德战场迎来重要转折点。
从上海到东京,从建立情报组到秘密合作,佐尔格与陈翰笙等人的情报网络,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走向,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原标题:《“把秘密带进棺材”,学术泰斗陈翰笙的双面人生》
栏目主编:杜晨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肖彤 牛益彤
下一篇:金融护“芯” 稻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