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行日报
高位推动 全域发力
本报讯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锚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精准发力污染防治,为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晋城样本”,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高位推动,构筑坚实制度保障。我市入选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后,市政府迅速成立由市长牵头、市直部门及县(市、区)参与的领导组,下设工业、生活、农业、建筑、再生资源五个工作组,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逐年印发工作计划,通过组织动员会、推进会、学习会,强化调度,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构建起“市级牵头抓总、市直部门推进、县(区)精准落实”的高效工作体系。同时,出台《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晋城市城市厨余垃圾管理办法》《晋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各职能部门配套制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新污染物治理、大宗工业固废综合治理等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域发力,六大领域协同共治。工业领域方面,生态环境局协同工信等部门,推动3个县级经开区晋级省级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3家,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知行固废、山安环保等重点项目投运,新增工业固废利用量300万吨,提升利用能力;290余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成固废污染防治信息平台,提升大宗固废信息化监管水平;推动玉溪、唐安等矿企完成不可利用矿石回填试点,探索源头减量新路径。农业领域方面,农业农村部门狠抓秸秆、畜便、农膜等废弃物管理,建成2个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5个技术展示基地及49个标准化收储运站点,秸秆利用成效显著,建成2个粪便集中收储中心和一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推动畜禽粪污高效利用,健全农膜回收台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5万亩,试点县农膜回收率超85%;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筑牢生态农业根基。生活领域方面,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计划,印发考核办法及细则,实现监督考核刚性约束;机关事务、商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制定公共机构强制分类、有害垃圾规范管理等方案,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聚焦农膜回收、邮政快递等重点涉塑领域出台治理方案,强化禁塑限塑监管;建成大件垃圾存储中心1处、分拣中心3个、智能回收箱90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2家、生活垃圾综合处置项目2个,持续推进分类利用设施建设。建筑领域方面,出台《晋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有效破解部门职责交叉与属地管理矛盾;编制中心城区填埋场专项规划,推动填埋处置走向规范;全市新建绿色建筑175.93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比100%,累计建成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16项,划定2个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装配式建筑企业总产能达220万平方米,助推绿色建筑蓬勃发展。再生资源领域方面,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溯源等技术运用,助推智能化回收体系初具规模;建成泽铭环保科技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园,推进3个垃圾分拣中心绿色化升级,累计建成规范性回收站点150个(含90个智能化站点),引导中心城区及城郊结合部738家中小回收企业和商户入园规范经营,印发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方案,激活智慧回收与产业集聚循环链。危废领域方面,连年开展危废规范化评估,460家产废单位全入清单并抽检;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消除环境安全风险;将重点涉危企业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违法行为“违法必惩、露头必打、有案必破”;将泽州和美环保等纳入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备用项目,提升应急能力;推进小微企业危废收储项目,全市危废处置能力达38万吨,较“十三五”末跨越式增长,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数字见证,交出亮眼“无废”成绩单。“十四五”期间,我市118项重点任务已完成80项,完成率达68%;88个重点项目已完成60项,完成率达68.2%;全市建成“无废机关、校园、商场、社区、景区、工厂、酒店、医院”等8大领域71个“无废细胞”,以点带面,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同时,一系列核心指标实现稳步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2%;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42%;农用残膜回收率达8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徐瑞明 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