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觉怎么样?胃口还好吗?”
“腹部还有疼痛感吗?”
8月14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二区病房内,主任龙富立查房时俯身向前,询问患者小孟的恢复情况。两人对话间的熟稔自然,宛如相交多年的老友。实际上,这份默契的背后,确实藏着一段跨越14年的医患情缘。他们的相识,始于小孟人生中最绝望的一段时光。
绝境相遇
化验单背后的生死考量
时间倒回到2011年5月,小孟因感冒自行服用寒性感冒药,两周过去病情仍无好转。转诊至某门诊后,他被诊断为热性感冒,服用热性感冒药两三周,病情反而急剧加重:浑身乏力如灌铅,几乎吃不下东西。起初他并未在意,直到母亲发现他脸色蜡黄,眼白也明显泛黄,才慌忙陪着他赶往医院就诊。
“那天挂号,恰好挂到了龙主任的号。”小孟回忆道。龙富立听完他的病情描述,当即安排他住院检查。起初小孟以为病情并不严重,可当抽血、B超、CT的检查结果陆续出来,他才知道自己的肝功能已严重受损,胆红素指标急剧升高,属于重度黄疸。
“对当时的小孟来说,建立治病信心比选择治疗方案、确定用药更棘手。”龙富立坦言,拿到检查报告单时,他一眼就注意到患者的胆红素数值超出正常人10倍。依据经验,他估算小孟的治疗周期需要2~4个月,“怎么让他既认清病情的严重性,又能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是我当时最担心的事。”
果然,小孟的第一反应是恐慌:“要住院这么久?难道患了绝症?”如今回忆起初诊时的心情,小孟依旧印象深刻:“那时我非常焦虑,甚至有过‘是不是治不好了’的绝望念头。”
尽心救治
让病患重燃希望之光
除了对病情的焦虑,频繁打针成了小孟治疗期间的另一种痛苦。当时,临床尚未普及留置针,护士每天都要给他扎针输液,七八个小时的输液时间结束后,再过来拔针。这样的流程,在他住院的4个月里从未间断。看着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针眼,他的恐惧远大于紧张。
每当小孟陷入焦虑与绝望,龙富立和护士们总会耐心开导,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他:“这不是绝症,只是治疗需要时间,只要坚持一定能彻底治愈,你得保持好心态。”正是这句简单的话,像一颗定心丸给了小孟坚持下去的底气。
“4个月里,我一共打了120针,仿佛把这辈子要打的针都集中在这段时间了。”小孟说,当时的他无数次想放弃,是医护人员不厌其烦的鼓励将他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龙富立与医护团队从未松懈,他们根据小孟每个阶段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持续的诊疗终于有了回响。2012年春节,小孟在病房里迎来新年,龙富立查房时手里攥着最新的化验单,笑着对他说:“你看,胆红素开始下降了,印证之前判断,病情在好转。”看着单子上逐渐回落的数值,小孟只觉得心里亮堂起来。
坚守初心
始终站在肝病诊疗一线
2012年2月,小孟痊愈出院。这份因救治而生的感激,成为此后14年医患信任的开端。出院时,龙富立特意给小孟留下自己的电话,此后常主动致电随访,叮嘱小孟注意饮食起居,提醒他定期复查。
“行医20年,见过太多脸色蜡黄、腹胀水肿的肝病患者。”龙富立说,14年前成功治愈小孟,让他更坚定了用中医药诊疗肝病的信心,也让他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如今,他已担任肝病科二区主任,对自己作为医疗工作者的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团队并肩,守住肝病患者的健康防线。
从2011年的绝望困境,到如今平静生活,14年间,小孟经历了被病痛压垮的绝望,如今对生活充满希望;而龙富立与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在肝病诊疗一线,从未缺席。
上一篇:无锡:古运河畔,公园上新
下一篇:太平洋酒吧附属租赁香港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