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化新网)
近日举行的山东海化集团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上半年,海化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02件,其中发明专利94件;授权专利61件,其中发明专利48件;完成5项重点产业研究,形成3项专项研究报告;完成2项国家级、12项省级项目申报;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省技术创新项目成功获批。这是海化集团以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为载体,以创新驱动释放海洋化工新动能呈现出的新气象。
走进海化集团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现代化的建筑错落有致,中试检测楼与厂房内,各类先进仪器设备有序排列。海化集团总工程师、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刘建路介绍,这个总投资1.59亿元,集基础研究、小试试验、中试放大、工程化研究于一体的项目2024年12月19日正式启用,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转化枢纽”。
创新是产业链的生命线。海化集团以中试基地为载体,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在这里,前沿的科研理念不再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层面,而是能够通过中试环节,在接近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进行验证和优化,缩短了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周期。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中试基地已交出亮眼答卷。历经数百次配方调试的液流电池复合双极板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配方体系使成本降低30%,电导率较传统复合双极板提高30%以上,弯曲强度突破50兆帕,凭借独特的结构设计实现可靠焊接,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双极板规模化应用的“成本高、导电性弱、易脆裂、难组装”四大痛点。这种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将为大规模储能电站的降本增效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海卤水高效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通过海卤水成垢离子分域控制及深度浓缩、淡化等,将海水淡化与现代盐化工产业有机组合,开发了一条以盐为主、浓淡双收的技术路线,海水综合利用率超70%。该技术推广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每日产出淡水7万立方米,每年可利用海卤折合原盐220万吨,在破解水资源瓶颈的同时,为盐化工产业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创新活力的迸发,源于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海卤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海化集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成新化学联合实验室。众多院士、专家纷纷汇聚于此,为中试基地的发展出谋划策。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等顶尖专家组成智囊团,为产业创新把脉定向。中盐研究院山东海化分院的成立,更让产业链与创新链实现精准对接。
刘建路表示,海化集团将通过中试基地持续释放辐射效应,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检测、工艺优化等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让科研成果直面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创新驱动赋能下,海化集团的生态海洋化工产业链还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延展。”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令波说,作为由海化投资兴建的我国首家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将立足于海洋化工产业国际前沿和发展方向,致力于盐化工、水处理、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技术创新中试平台,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动海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